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
学位论文(3)
期刊文章(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6)
战争概览 (3)
历史研究 (1)
按年份分组
2012(1)
2011(2)
2010(1)
2009(1)
2008(1)
2006(1)
2005(1)
2000(1)
199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问题研究
作者:许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化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 
描述:教学带来难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洋务运动的经济近代化的主题渐渐为人们所公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全面认识洋务运动“在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需要和可能。 本文拟在初中历史的特定教学情境中,以新课程理念面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特征展开。主要探讨如何以近代化视角面向初中生进行近代工业的产生、教育的发端、人物的评价和对于洋务运动的整体评价等方面内容的具体教学。在教学中力求实现理性认识100多年前的人们的奋斗经历,加深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培养学生的现代价值观念、对于历史的判断和对于未来的远见。
历史真的不能假设——对话李鸿章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真的不能假设——对话李鸿章
明治时期日本汉文学家依田学海与中国
作者:杨爽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依田学海  中日交流  人物交往  甲午战争  中国观 
描述:明治时期日本汉文学家依田学海与中国
日军旅顺大屠杀新论
作者:关捷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屠杀  旅顺  日本政府  陆奥宗光  指挥官  大连地区  外务大臣  伊藤博文  妇女儿童  大连图书馆 
描述:暴地篡改历史等问题,确实值得研究和澄清.一、日军前线指挥官亲自部署了旅顺大屠杀对1894年11月21日~25日,日军在旅顺之大屠杀,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皆认为是日军“自发”的“报复”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首驳“自发论”:(一)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于战前命令自己的部下:如果见到敌兵(清兵)一个不留,哪怕是放下武器之士兵也不要放过.(二)日军进犯旅顺前,山地曾下令:“抓住非战斗员也要杀掉”.言外之意:可以屠杀无辜百姓.按:以上两条表明,日军在旅顺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屠杀,是其将领下达总动员令后之行为.(三)山地元治在旅顺清楚知道日军第三联队肆意屠杀放下武器的清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包括妇女儿童.对此,他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嘱咐官兵对屠杀之事“不允轻易对外泄露”.(四)外国记者指出:日军之屠杀,其...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安重根》
作者:阿D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安重根  伊藤博文  哈尔滨火车站  韩国  内阁大臣  爱国意识  教育改造  天主教徒  世纪初  母亲 
描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安重根》
“企业家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
作者:李正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家  血液  道德  企业社会责任  系列报道  封面文章  外资企业  伊藤博文 
描述:看了贵刊3月号封面文章《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报道一:水!》之后,感触良多。对于外资企业,我们该持有一个怎样的态度?该仰视他们头顶上的普世光环,还是该窥探他们皮袍下藏的小。反观历史亦如此,自I860年坚船利炮摧开国门,熙来攘往,既有觊觎领土的伊藤博文,也有被冠以燕京之魂的司徒雷登。
谈洋务派经济思想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作者:刘叔麟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派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  资本主义  六十年代  向西方学习  主要活动  李鸿章  军事工业  曾国藩 
描述:认为这是当时"救时之第一要务"和"自强之本".他们最先主张购买洋船洋炮,进而主张造船造炮,最后则主张制造工作母机.所谓"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要搞"机器制造",又必须了解和学习西方在"制器"方面的技术和"声光电
御侮图强英勇不屈的淮军:创作历史画《淮军群雄》的理念和意义
作者:郑洪流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淮军  中国近代史  历史画  李鸿章  创作题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大发展  安徽  文化强省  重大历史事件 
描述:、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档案资料概述
作者:张铁宝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天国历史  博物馆  曾国藩  馆藏档案  左宗棠  李鸿章  清政府  胡林翼  太平天国失败  图书馆 
描述:大到安徽、浙江、上海、福建、北京、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西以及全国各地。40多年来,已收藏太平天国文献、文物1660余件;复制太平天国文物1400余件;拍摄太平天国文物、遗址、遗迹、资料照片5000余张,入藏清官方原始档案数万件;达1000多万字;清季重要人物函札原件1000余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各类刻本、抄本近5700册;还从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复印、抄录清方档案、函牍、笔记、专著、年谱及方志资料达1300万字以上。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科技教育研究
作者:徐宜国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时期  科技教育  比较  反思  启示 
描述:的当代中国科技教育以启示,正是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论文首先介绍了洋务运动时期科技教育产生和兴起的历史背景,“西学东渐”的近代西方外来文化因素和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局是催生洋务科技教育的外部条件。而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优秀传统、传统教育的弊端和新式知识阶层的诞生,为洋务科技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文化、舆论等社会基础,构成了催生洋务科技教育的内部因素。论文接着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对洋务科技教育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中西异质文化的矛盾逐渐形成的“中体西用”指导思想,把洋务科技教育束缚在“器物”层面,未能达到制度和精神的层次。作为洋务事业内容之一的洋务科技教育,表现出鲜明时代的特征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产生的影响。论文以实践科技教育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教会学校、新式书院和企业等史实,介绍了洋务科技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况,并从科技实物、译书出版、外国教师和传播媒体等方面介绍了科技教育的资源,从而揭示出洋务科技教育的历史概貌。论文从科技教育指导思想、科技教育主体、科技教育内容和科技教育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把洋务科技教育与处同一历史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科技教育进行了比较,着重于两者之间差异。有惊人相似的历史背景、大体相同的过程和内容的洋务科技教育和明治维新科技教育,最终结果不同,值得深思。最后,论文对洋务科技教育给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从洋务科技教育的思想、科学的内在价值、办学规模和质量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而得出对在当代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科技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