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
学位论文(3)
报纸(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9)
战争概览 (6)
历史研究 (3)
按年份分组
2013(3)
2012(3)
2011(4)
2009(1)
2004(1)
2003(1)
1995(1)
1994(1)
1986(1)
198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8)
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作者:周松青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士大夫心态  康有为  早期维新派  大国心态  日本  戊戌变法  “中体西用”  中国士大夫 
描述:士大夫层在甲午战败后针对以下三个方面所作的反省,以显现其大国心态失落与民族觉醒的双重轨迹。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
作者:汤菊平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学技术  科学思想  科学体制化  影响 
描述:。第一章介绍了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情况。洋务派创办了军用、民用企业,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西方科技书籍大量翻译和出版,大量自然科学知识传到中国,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介绍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兴起情况。简单回顾了科技教育兴起的背景,洋务运动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并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中体西用”是其指导纲领,论述了近代科技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第三章论述了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孕育与产生。洋务运动时期孕育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家。介绍了洋务学堂里培养的人才,论述了留学生对中国近代科技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重点分析了近代科技专家的特点,他们具有了近代科学精神,这是他们和传统科学家不同的地方。
从李鸿章杀降看契约精神
作者:暂无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从李鸿章杀降看契约精神
李鸿章封爵铭墨
作者:王毅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封爵铭墨
李鸿章发迹史14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发迹史14
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以李鸿章、张之洞为典型的考察
作者:曹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晚清外交  和战交锋  李鸿章  张之洞 
描述:洞为代表,它的本质是以武力维权,最大程度上维护晚清政府的主权和尊严。这两种策略的提出及运用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李鸿章与张之洞两位晚清外交的重要大臣表现的尤为突出,终因在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晚清外交策略选择了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特殊形式。但“和”并没有给晚清政府带来和平稳定的外交局面,以及平等的对话权;而“战”也并没有为其获得应有的权益,使晚清政府发展强大起来。然而和战策略的运用,彼此相辅相成,让晚清政府在当时的局势下得以生存下来,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成绩。它的提出也是在当时特定的外交环境下晚清政府综合考虑的结果,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外交活动上的体现,也使得晚清外交最终形成了爱国与误国并存的外交事实。总而言之,晚清外交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此之后逐渐走向消极的发展方向。从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制定上来说,儒家“中和”的思想是其产生的主观条件,但从这一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来看,却又是对于儒家思想的真正偏离,并没有达到儒家思想中所要求的外交状态:共享利益,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发展。究其因为是晚清政府本身的性质和孱弱的综合国力所致,晚清外交策略所要求协和万邦的理想状态并没有达到,但却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下来。通过儒家思想对晚清外交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晚清外交策略以和为主,辅之以战,两者相互结合又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其特殊的局面,以致于使晚清政府沦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大起来。晚清外交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从此以后晚清外交走向了消极的低谷。
《中日甲午战争图表集》问世
作者:魏芳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日甲午战争图表集》问世
《甲午海战》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海战》
谒刘步蟾墓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谒刘步蟾墓
曾国藩为何提携李鸿章
作者:暂无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曾国藩为何提携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