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4)
报纸(59)
图书(3)
学位论文(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88)
战争概览 (27)
重要战役 (7)
历史研究 (4)
史料集锦 (2)
按年份分组
2014(26)
2013(10)
2012(6)
2009(9)
2008(14)
2007(5)
1996(2)
1985(3)
1981(1)
196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8)
教学“明治维新”一课的过程与方法
作者:章明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明治维新  情景  三维目标 
描述:理解历史。
明治维新再探讨:变革与权力互动关系的分析
作者:李海英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社会变革  再探讨  现代化变革  日本现代化  日本研究  国家权力  近代日本  外源性  幕府 
描述: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闭关自守的封建制国家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开始了以明治维新为标志的现代化变革进程,并迅速实现富强。日本何以能"逃脱被征服的命运",并且"富强之机,转移颇捷",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技书籍的译介出版
作者:李昱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技书籍  英语翻译  出版 
描述:进中国传统的思维和语言方式的转变。同时,洋务运动时期的西方科技图书的译介出版活动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以洋务运动为例浅谈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作者:卢玲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现代化运动  失败  成功 
描述:洋务运动虽然结局失败,但是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运动,在我国现代化运动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成功向后代展示出:我国的现代化运动的起步十分艰难,在落后国家中,权威政治能够阻滞和推动现代化运动,我国的现代化运动起步于被动的过程中,并自觉的进行。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涉外合同
作者:陆玉芹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派  盛宣怀  洋员  中国近代  基本原则  订立合同  清政府  洋人  外国人 
描述:本文阐述了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外国签订的合同的主要内容,并对合同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从而揭示洋务派与洋人订立合同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标新立异,耳目一新:《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评介
作者:周机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时期  中国近代科技  中国近代化  洋务派  科技发展  第一生产力  近代科学技术  中国近代史  洋务教育  中国资本主义 
描述: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引入及作为引入这些近代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洋务教育。本书与一般洋务运动史的论述不同,它是以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应用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作者深入论述了它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较为系统细致的考察与探索,并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反动
作者:李金奎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中国近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官僚资本  外国侵略者  军用工业  外国资本  帝国主义 
描述:近年,在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晚清洋务运动“顺应历史的潮流”,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大批新式工业,就不能不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中产生深远影响;并由此认定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进步运动。这个结论显然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
广义转型视角下的制度移植:日本明治维新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孙景宇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转型  制度移植  明治维新  休克疗法 
描述:方式在诱导慢动制度变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制度移植的成功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俄罗斯转型的发生机理和绩效。
浅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作者:聂亚莉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近代化  洋务运动  工业  教育 
描述: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它大力发展了中国的军事、经济、教育事业,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的近代化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试论甲午战争前夕围绕朝鲜的中日外交交涉
作者:蔡明吉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朝  日本  朝鲜  甲午战前  外交交涉 
描述:种意义上讲,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对于当时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清廷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它使得日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彻底的吞并朝鲜必须彻底的割断其与清朝的这种传统关系。为此,日本一方面在外交上巧妙的使用“合法”的“讹诈外交手段”与清朝进行交涉,力争将满清王朝在朝鲜的影响降至最小;另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备战,力图待时机成熟之后彻底的实现其吞并朝鲜之野心。然而此时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一方面力图全力维持其与朝鲜200余年的宗藩关系,另一方面又奉行“避战自保”的外交政策,努力避免与日本的正面冲突。清政府在外交决策中的软弱之举大大助长了日帝的嚣张气焰。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以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为契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在这场中日纷争之中,朝鲜堪称是最大的受害者,虽其不乏有一定的抗争,但限于国力而收效甚微,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