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28)
期刊文章(264)
会议论文(27)
图书(19)
学位论文(12)
视频(6)
按栏目分组
史料集锦 (204)
甲午人物 (193)
战争概览 (144)
历史研究 (93)
重要战役 (22)
按年份分组
2014(158)
2011(81)
2010(15)
2007(16)
2006(6)
1999(7)
1998(7)
1995(29)
1982(2)
195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56)
世界历史参考地图(12)——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
作者:健平 张路红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制造业中心  十九世纪  主要战役  世界历史  时间范围  明治维新  鸟羽  符号  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 
描述:1.本图涉及1868-1869年的五次大战役,除鸟羽、伏见之战以外,其余战役的战场涉及地域较广,图上战役符号所在位置因此近似示意.2.图上只列了四个制造业中心,时间范围大体从十九世纪晚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左右.
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简述
作者:沫兰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学术讨论会  中国近代史  民族觉醒  近代中国  光荣传统  洋务运动  清政府  帝国主义  封建制度 
描述:大事,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转折点。其重大影响:从国内看,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空前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敲响中国民族觉醒的警钟。一切不愿亡国亡种的阶级、阶层和个人,无不从此惊醒,开始深思、探求救国救民
爱国科学家徐寿、徐建寅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作者:朱洪斌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建寅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  徐寿  无烟火药  科学家  洋务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机器局  李鸿章 
描述: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那么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试论洋务运动的对外抵制作用
作者:段和森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抵制作用 
描述:洋务运动既有镇压人民、维护统治的消极作用,在客观上又有抵制外国侵略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初步探讨了洋务派办洋务的动机中“自强”、“御侮”的合理内核,分析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对外国军事侵略的直接抵制作用以及洋务派所创办的采矿、纺织航运等民用工业对外国资本经济侵略的抵制作用.
长城推动葡萄酒业新洋务运动
作者:石宇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城南王山谷酒庄  中粮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烟台市  技术创新  产品质量  酒庄酒  品牌形象 
描述:点,提升中粮长城葡萄酒的强势品牌形象。一块盛产葡萄的富饶土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海牵手形成天然的地理形态,把中国葡萄酒最优产区涵盖无遗——仅国家公布的葡萄酒产地保护地区就有烟台、昌黎和怀来等地。而在烟台产区的中心地带,由黄海与渤海交汇点纵深向北,有一块被称为圣山仙境的神奇地方——蓬莱。
民族社会心理与洋务运动的失败
作者:周建荣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失败  民族社会心理  “讲传统  重经验  喜保守” 
描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它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本文着重从民族社会心理的“讲传统,重经验,喜保守”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对洋务运动动因的再思考
作者:邓国琴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危机  洋务运动  御侮思想 
描述:诸于实践。洋务运动便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浅谈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不同结局的成因
作者:付大海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结局  成因 
描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洋务运动,日本出现明治维新,两场运动几乎同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运动起点相似,但结局却完全两样,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令人深思。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从洋务运动的破产谈起
作者:李昊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现代科学技术  内忧外患  积贫积弱  科学观念  普罗米修斯  生产力功能  洋务派  民族工商业  认识 
描述:,却随着甲午海战灰飞烟灭,《马关条约》又把刚抬头的民族工商业紧紧地束缚起来。
让学生客观地评析李鸿章
作者:白真玲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外交  太平军  洋务 
描述: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怎样向学生讲述李鸿章是教师比较重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为主要依据,就李鸿章参与的一些外交活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事件,本着尊重史实的态度,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较为客观、辩证地评价了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