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89)
报纸(372)
学位论文(110)
图书(23)
会议论文(23)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414)
甲午人物 (148)
历史研究 (54)
重要战役 (1)
按年份分组
2014(47)
2013(93)
2012(190)
2011(131)
2010(99)
2009(101)
2001(40)
2000(21)
1998(25)
1990(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17)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作者:暂无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从丁日昌身上看中国早期洋务运动者传统与改革并举的矛盾一面
作者:林秀花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日昌  洋务运动  传统  改革 
描述:丁日昌作为晚清的封建士大夫,既有恪守传统,维护封建统治的保守一面,又有积极向西方学习,倡办洋务运动的改革一面。这种矛盾正是中国早期洋务运动者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更是当时中国转型时代的产物和反映。
日本IT制造业:新“明治维新”
作者:流流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日本IT制造业:新“明治维新”
晚清王朝之殇(37)——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吕舒怀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晚清王朝之殇(37)——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历史观的变迁及其对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基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对明治维新记述的考察
作者:刘俊民 徐冰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观的变迁  日本观  历史教科书 
描述:修正自身对日的认识,使之科学化、符合历史事实;中国人在教科书中修正对日认识和历史记述的过程,可以为日本人思考教科书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
作者:谷峪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现代化的密秘。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康乏于过去日本遗产之七才有可能。 基于这衬想法,滩次从明治维新以前的历史谈起,试图从儒教对日本影响的角度析日本"教育兴国”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洲源的。在德川和奇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幕府统治者为了镇压和禁止西方忍想的传播,持续二百年贯彻以中国儒教学说为基础的教育政策,这至少有三种积极的效果. 第一,由于儒教作为一种哲学不具有宗教的性质,因些容易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在闭关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远胜过于各种宗教的影响,对“国民性”的熏陶有重大意义。第二,儒教是理智的和理性主义的,因为它排除了神秘主义、妖术.魔术以及鬼魂幽灵,才使得西方科字技术迅速移植到日本。第三,在二百多年官僚主义统治的背景下,儒教教育在德川末年培养生了能够胜任官僚职务的武士,使他们县备了成为近代军队的士兵或工厂工人所需要的纪律,从而有利于近军事组织和工厂制度创立。 此外,由于儒教是与“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这一学说紧密相联,这就激发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并且意外地导致了与这种学说相反的意识形态和学说的产生,这就是“国学”与“神国思想”。随着“神授土地”原则的发展相应地导致了强调天皇神圣性的增长。这样,一旦德川制度陷入政治危机,人们倡以天皇为中心的制度转变的气氛就很容易形成,并且,西方战舰迫使日本人正视了技术上的差距,许多日本知识分于开始相信“日本的精神加西方能力”是日本应遵循的道路,德川时代后期,日本知识分子开始右倾,是德川文化政策的结果。 到了德川末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已经不能相互适应,加之长期锁国导致了科技落后,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迫使日本对外打开大门,对内实行“维新”。 明治政府建立和制订了新体制和一系列新政策。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总战略目标。为此,明治政府以“教育立国”为国策,采取了仿效和追赶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国家工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毅然决定,派政府首脑人物之一岩仓具视为首的代表团赴欧美,历访10多个国家,时经近两年,代表团考查的结果认为,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应向英国学习,在建设军事方面应以德国为样板,在以国民教育为主方面,应学习美国的经验。 在教育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其方针是,为提高国民知识水平,普及初等教育,为培养推进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创办高等教育和科技育机构,通过教育迅速掌握摄取来的欧美 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 明治时代,一直把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普教方面,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口号,从十 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实施了三年、四年和六年义务教育制,而且力争实现八年义务教育制,到明治末期就学率达99%以上,仅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国民义务教育的普及。在高等教育方面,到了明治后期,已经创办了四所规模很大的帝国大学,开设了许多学科和专业,为明治政府培养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级官吏和高级科技、管理人才。 明治政府在大力抓好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发展了实业教育,实行了无论小学和中学教育,还是大专学校教育,都要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日本当时的综合技术教育是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配套,形成了实业教育网。 在大体上确立近代教育基础之后,政府还着手建立和发展科研事业。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十年,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各国,在电机电器和化学工业部门中,成立了各大公司的独立研究机构,作为它们强有力的竞争武器。然而,日本是个后进国家,于是日本政府用大量投资直接建立官立研究所和官立大学,使其承担电机电器和化工方面的研究课题。而且国家不惜高价引进外国最先进技术,这是日本技术发展的捷径。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不惜重金聘请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专家和教师,来日传授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把科学技术和文化和教育摆在首位,这是富有远见的。 明治政府把“教育立国”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引鉴西方文明,谋求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然而作为明治时期立国之本的教育,其现代化体制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是明治政府适应日本当时国情合理借鉴,及时进行教育调整的结果。 日本明治时期,正处在新的文化的交替之时,其教育也是如此,今日重温明治时代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的四化建设改革也是有所补益的。
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谈判始末
作者:王萌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藤博文  《天津条约》  甲申政变  李鸿章 
描述:决事端,这些都是建立在他分析当时中法战争局势之走向,日本国内舆论之反应,出使中国前同本政府对他的训令意见后,所摆出的对华态度。此外,伊藤此次来华所带文武随员众多,其中文官多为襄助谈判,武官除了调和日本国内军方之情绪外,还有侦探中国国情以备战事之目的。 在本文第二节至第五节,笔者分别阐述1885年2-3月间伊藤博文使团抵达津、京面见李鸿章与总理衙门诸官员的情形,大致说明他来华谈判的目的在于要求中方惩官赔款与共同撤兵。4月间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天津的六次谈判,会商中日驻朝军队发生冲突之咎,谈判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之案,争辩未来派兵朝鲜之权。笔者通过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谈判记录,尤其利用日方《朝鲜交涉史料》内中方记录所未载的内容为研究重点,得以一窥伊藤于谈判中使用之外交手腕,从而解释李鸿章因证据不足乃至出示伪证而不得已向伊藤作出妥协的原因,也明确了他确实为了维护中国利益而做出了一定努力的事实。谈判中,李鸿章一再顾忌总理衙门对日本的严厉态度,惟恐与之相左而受指摘,从而他对伊藤的评价也表里不一,以致中方谈判记载屡有不实之处。 在本文第六节中,笔者论证条约签订后日本国内之形势,伊藤博文虽通过谈判签订了对日本有利的《天津条约》,却未能平息国内要求对华和对朝鲜强硬的舆论声浪,日本国内的军方也对条约不甚满意从而要求加强军备,中日双方同时撤兵后,俄国的势力乘机进入朝鲜,则朝鲜局势更趋复杂,中日矛盾虽表面平息,实则暗流涌动。伊藤却因外交之成功而取得政治资本,为日后担任日本第一届内阁首相铺平了道路。 最后,就《天津条约》之结果而论,伊藤能于艰难谈判取得优势,与其外交理念、外交技巧乃至人格魅力皆有莫大的关系,李鸿章于谈判中三次提出签订中日秘约,本为针对中法战争后的英俄矛盾,最后并未为伊藤所采纳,表明了伊藤在对华态度上“和而不盟”的决心。伊藤最终使日本获得了与中国相同的对朝派兵权,正是看透了总理衙门和李鸿章不愿放弃再次派兵朝鲜之心态。这种心态的根源不仅在于总理衙门要顾及王朝藩属体系的体面,还在于李鸿章将朝鲜视为防备外国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入侵中国的藩篱,清朝这种两者兼顾的用心,最终决定了中国在天津谈判中走向对日本妥协让步的结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华工政策的演变
作者:王强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华工政策  蒲安臣条约  排华运动  李鸿章 
描述:的先后废除,使各国急需从中国输入大量劳工以弥补本国内及殖民地劳动力的短缺。在暴利的驱使下,沿海口岸非法招工活动日益猖獗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而招工合法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西方国家谋求合法化的努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首先是广州的联军统领衙门逼迫傀儡巡抚柏贵承认外人在广州招工的合法化,继后劳崇光与外人制定的“招工章程十二款”进一步确认了柏贵的政策,但劳崇光同时也宣告要大力打击非法拐贩活动。仅限广州一口的合法招工显然不能满足外人对劳工的渴求,利用签订《北京条约》的机会,外人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中国的各个通商口岸。华工出洋合法化终于得到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认可。随后有关华工在国外所受残酷虐待的消息以及与各国谈判签订招工章程的高潮使清政府意识到保护海外华工的合法权益是政府职责...
《明治维新史》读后
作者:肇宗  年份:1987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治维新史》读后
李鸿章出生地要变成啥样?3个设计方案将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
作者:韩旭方华英沈娟娟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出生地要变成啥样?3个设计方案将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