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岳父赵畇手书惊现安庆
-
作者:任祥斌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李鸿章岳父赵畇手书惊现安庆
-
废弃的堤坝上发现精美石雕李经述孝子坊构件昨日收归李鸿章享堂
-
作者:赵亚平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废弃的堤坝上发现精美石雕李经述孝子坊构件昨日收归李鸿章享堂
-
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以邓世昌自杀情景的建构为例
-
作者:姜峰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世昌 民族英雄 赋予 社会意义
-
描述:会对那些不利于将邓世昌建构为"理想化"民族英雄的记述进行了有意识的"遗忘".这样既可以消除人们对邓世昌自杀的负面看法,引发世人的同情甚至是崇敬之心,又有利于把人们引导进"忠君报国"的行动中来.各个不同的群体从各自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对邓世昌自杀情景的不断建构,赋予邓世昌自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将这种价值和意义不断"放大".
-
中华英雄舰形象“张冠李戴”令人憾:对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照片被错用的历史考析
-
作者:陈悦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海海战 邓世昌 甲午海战 历史教科书 老照片 学术著作 北洋海军 军舰 铜版画 北洋水师
-
描述:舰,又常常配发"致远"舰的老照片或图像
-
1895-1900年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研究
-
作者:唐奇芳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义和团事件 日本对华政策
-
描述:绕朝鲜问题的博弈中,日本处于与中国对等的地位、甚至占有相对的主动权。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属于主动前瞻模式。在第二阶段中,日本在东亚侵略扩张活动中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变成和其他同样在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及其以后,日本在与西方列强围绕中国问题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它的对华政策与其说是按预定的计划来发展的,毋宁说是对形势发展的回应,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变成了被动反应模式。日本利用镇压义和团时间的出兵机会,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在争夺中国中的“对等地位”,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又变回主动前瞻模式,明确地提出了对华政策的纲领。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第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国力的增强;第二,东亚国际关系形势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第三,日本政府具有充分利用机会的策略技巧。日本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上的矛盾的主要在于日本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这一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就是日本政府探索在西方列强争夺甚至瓜分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寻找日本如何处理上述矛盾、推动对华侵略扩张的轨迹,并力图探究其背后的动因。本文在整体的研究方法上采取政治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结合。政治学方法主要是指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及其动因,历史学方法主要指利用第一手史料,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的日本对华政策发展进行连续性的整理。在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时,本文还引入了一些博弈论和管理学的概念。如果本文能够稍微具有启发和创新意义,可能出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从政策制定模式的角度来考察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力图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一个连贯性的总结和阐述。第二,强调义和团事件在日本对华政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日本政府在义和团事件中明确提出对华政策的纲领,这在甲午战争后是第一次,可以看作日本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华政策初步确定的标志。第三,重估戊戌变法在日本对华政策上的影响。与戊戌政变直接相联系的日本对华政策思想中“脱亚主义”和“亚洲主义”两条路线的合流,是日俄战争后逐渐成为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指导思想的“大亚细亚主义”的开端之一,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覆没
-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覆没
-
明治维新使日本强盛
-
作者:张文涛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国主义 开始就 日本政府 大久保利通 鹿儿岛 准军事组织 明治天皇 文明开化 废藩置县 殖产兴业
-
描述:明治维新使日本强盛
-
资本市场亟须“洋务运动”
-
作者:伍超明 韩学红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本市场亟须“洋务运动”
-
项兵省城放言“新洋务运动”
-
作者:暂无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项兵省城放言“新洋务运动”
-
李鸿章故居客流创新高
-
作者:刘标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
描述:李鸿章故居客流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