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
期刊文章(14)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15)
历史研究 (10)
战争概览 (7)
史料集锦 (3)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2(1)
2011(7)
2010(2)
2009(2)
2007(7)
1999(2)
1995(2)
1990(1)
198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
晚清王朝之殇(34)——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吕舒怀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晚清王朝之殇(34)——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李鸿章手下的海归幕僚
作者:暂无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手下的海归幕僚
李鸿章的“新闻观”
作者:带刀客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新闻观  尼古拉二世  世界近代史  最大规模  俄罗斯  保护伞  庆典 
描述:分发却只字未提,于是发生了世界近代史上最早也是最大规模的群体踩踏事件。 在观礼台上,李鸿章问沙俄总理大臣韦特:“听说刚刚发生过一起大惨祸,伤亡了一两千人,此事可真?”韦特如实答复。李又问:“难道你们还要将全部经过禀报皇上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李说道:“这样的事怎能照实禀报昵……我当直隶总督的时候,统辖的一个省份有次发生鼠疫,死了好几万人,我们却经常呈奏皇上,那里一切顺遂,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就是李鸿章对灾难新闻的看法——瞒和骗。从忠君爱民上说,李鸿章犯的是欺君大罪。但这是摆在桌面上的显规则,不能得到真正执行,桌子底下的规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李鸿章的经验是多年宦海沉浮和精密计算得来的。 如果说他指导俄国官员如何处理灾难新闻很丢人的话,那么他在美国对新闻所发表的一番高见又确实让后人对他刮目相看。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美国纽约。因为在美国的访问是不带任何政治任务的,所以李鸿章的美国之旅相当愉快和轻松。9月2日,李鸿章接受了《纽约时报》的专访,畅谈了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谈到了中国的教育和投资。对于新闻,他的说法和在沙俄的那一番指导简直判若两人:“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不像你们的报纸只讲真话……而且报纸也没有你们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 李鸿章对中国新闻弊端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遗憾的是他将弊端归咎于编辑,而编辑实在承担不起这么沉重的责任。 李鸿章为什么对俄国官员说要隐瞒真相,而对美国记者说新闻要说真话?两种说法如此矛盾,哪个才是真实的李鸿章? 政治家都是现实主义者,一言一行都服从于真实的格局和利益,他的内心当然有自己真实的理念,但如果现实不允许的话,他绝不会践行,甚至不会说。所以,在俄国时,现实感压倒一切,他有谈判任务,在心理上必须压倒对手,所以他要指手画脚一番,既展示了自己的能耐,又让对方心生好感。而在美国,他是来观光的,来展示大国风范的,没有现实利益的纠葛,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说几句真话展示一下自己的思想深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炫耀。 对于新闻,李鸿章有两张面孔,既矛盾又和谐,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理想和现实的分裂,也显示了他的生不逢时。 编辑/高翠粉
甲午战争清军战俘被用作人体研究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清军战俘被用作人体研究
日本早期的对华策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状况
作者:曹雯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  对华调查  东北  中国纪行 
描述: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日本明治维新看历史发展的动力
作者:丘少伟  年份:198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明治维新  维新政府  历史发展  手工工场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地  德川幕府  暴动 
描述:本是唯一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摆脱了殖民地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迅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纸糊的灯笼” 李鸿章
作者:姜龙飞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曾国藩  太平军  梁启超  湘军  辛丑条约  常胜军  淮军  李秀成  洪秀全 
描述:中堂之薨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气绝归瞑。据说,仅仅在其离世前的一个多小时,俄国公使雷萨尔,还拿着庚子事变后刚刚签署的《辛丑条约》,闯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着他在另一份衍生文件上签字。
晚清李鸿章外交策略述论
作者:张凌宇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一、晚清外交的国际、国内环境 大清帝国从乾隆后期开始,国势日趋衰落。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日益崛起。 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升的势头相反,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包括统治阶级都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综合国力日渐衰微。 李鸿章独揽当时中国军、政、外交大权达30年之久,参与并主持了几乎所有的清朝重大外事交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及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外须和戎”、“实力外交”以及“以夷制夷”等几个方面。 二、“外须和戎”的策略 “和戎”实际上就是维持和局。李鸿章的“和戎”观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关:第一,中国当时的国力状况及其与西方列强对比的过分悬殊。第二,致力于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第三,当时远东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清政府“借师助剿”政策是促成李鸿章“外须和戎”策略的外部因素。第四,“和戎”外交策略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提出、制订到实施都贯彻和体现着儒家的思想。 “和戎”列强,实现和平,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变法以求自强自立,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
戚其章与甲午战争史研究
作者:家槐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戚其章与甲午战争史研究
“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