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5)
报纸(100)
学位论文(27)
会议论文(10)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50)
历史研究 (122)
甲午人物 (115)
史料集锦 (18)
重要战役 (8)
按年份分组
2014(43)
2012(42)
2011(32)
2010(25)
2009(22)
2008(22)
2001(6)
1994(22)
1986(7)
1980(5)
按来源分组
其它(413)
洋务运动是不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
作者:王淑梅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  资本主义近代化  资本主义化  中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  产业革命  近代化运动 
描述:器代替手工劳动。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胜利开始的,到十九世
浅谈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作者:尹春芬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  洋务派  中国近代化  清政府  资本主义  曾国藩  《西学东渐记》  新式学堂  新型知识分子 
描述:浅谈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尹春芬近代化是中国近代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人多年流血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说,近代化的标志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它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
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作者:李伟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战争  外交活动  主要体现  清政府  太平天国起义 
描述:的淮
日本国立大学进行明治维新以来的首次合并
作者:李春生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  国立大学  明治维新  高校合并  教学组织  教育研究能力  法人化 
描述:形成了由7个
论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对比分析
作者:芝原拓自 王家骅  年份:198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十九世纪  近代化  中日两国  制丝业  日本  棉纺织工业  相对差异  资本主义工业化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描述:相对差异,也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事实。
第一台汉字电报机与洋务运动
作者:于晓莉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电报  洋务运动  中国  邮电业  经济史 
描述:第一台汉字电报机与洋务运动
维特与李鸿章交涉有关中东铁路问题实情录析
作者:王哲时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东铁路  李鸿章  沙皇俄国  清朝政府  铁路用地  中国近代史  中俄密约  辽东半岛  中日甲午战争  不平等条约 
描述: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后,即觊觎我东三省,企图伺机将其并入俄国版图。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北,清朝政府被迫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民国时期中医救亡斗争与日本明治时期汉方医学救亡斗争的比较研究
作者:周琦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时期中医学  明治维新  汉方医学  救亡斗争  比较研究 
描述:民国元年新政府排挤中医教育以降三十余年中也曾遭政府取缔医案的厄运。在“新学”、“新医”等西方新事物充盈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中医界有志之士奋起抗争,力保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未像日本汉方医学那样终遭政府
取法西洋:洋务运动时期旅西游记的西方海防
作者:李尹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  出洋国人  旅西游记  海防文明  洋务运动 
描述:的影响。出洋国人考察西方海防文明,有个由浅及深的变迁过程,从最初对西方“坚船利炮”的走马观花,逐步发展到对西方海防文明征练制度、人才培养乃至海军成军的注重和效仿。另外,考察的经历又使出洋中国人的海防意识
新教华文教会学校的编译活动研究:以洋务运动前的教会学校为中心
作者:刘静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教  教会学校  编译活动  文化辐射 
描述:新教华文教会学校的编译活动作为西学东渐序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了中国近代翻译事业高潮,在客观上成就了中国第一批具备较系统西学知识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个具有良好外文修养的编译人才群体。其编译活动在带来西方的教育制度、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革新出版理念的同时,也是跨文化传播的最初实践者,第一次系统搭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并通过创造性的出版活动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出版业。另外,西书汉译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体系,也给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提供“放眼看世界”的资料来源,使其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洗礼,逐渐接受基督教文明、近代科学观念以及民主制度理念,从而开始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探索救国之路;汉文西译为西方人打开了一个一窥中华帝国真颜的窗口,某种程度上重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客观上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