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58)
报纸(1588)
学位论文(149)
图书(78)
会议论文(36)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030)
战争概览 (390)
历史研究 (148)
重要战役 (39)
史料集锦 (6)
按年份分组
2013(307)
2012(355)
2011(479)
2010(322)
2009(322)
2004(61)
2003(97)
2001(39)
1997(43)
1993(4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13)
李鸿章发迹史37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发迹史37
对现行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甲午战争部分的解析、设计与思考
作者:张华影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必修一  课程标准  甲午战争 
描述:,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对此事件的描述并不尽一致。本文主要就四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联系学术界对教科书上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教学内容适应教学实际,使学术界的新观点融入教学过程,从而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洋务运动时期的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邓夏妍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时期  英语教学  近代科学  评价启示 
描述:支持与发展,尤其体现在教学方式及师资配备等方面。故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在中国近代英语教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且有许多值得我们当代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分成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关于本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了简要交代。第二部分是洋务运动时期英语教学最初兴起的阶段,主要是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这部分首先试从经济、外交及国内现状等角度分析了当时在中国兴起英语教学的背景与动因。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为清政府培养外交翻译的专门人才,以便处理与外邦的交涉事务。当时设置的课程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基础学习为主,从发音到字词,从翻译条子到翻译公文。也引例京师同文馆中的翻译实践与考试考核制度,对英语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部分是洋务运动英语教学初步发展的阶段,主要是英语教学开始逐渐与当时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产生联系。这部分首先阐述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背景。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生源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英语教学注重翻译科技书籍,培养本籍教员等特色。最后对洋务运动前期英语教学初兴时的情况与初步发展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部分是洋务运动时期英语由基础向运用跨越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作为语言专业进行,而是与其他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将英语语言作为教授其他学科的媒介。这一时期主要培养的是精通英语又通晓专门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因而对英语素养的要求开始提升。开通英语课程的不再仅限于高等学堂,一些中小学堂都已开始教授英语基础,而待学生升入高等学堂时就已具备了相当的英语功底。这是洋务运动期间英语教学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趋势,也使英语语言从功能上进行了转变。本论文的第五部分主要是就前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在对洋务运动期间的英语教学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评价基础上,总结了这一时期英语教学的经验与启示。洋务运动开展的30年间,英语教学一直贯穿始终,并在每个阶段都发挥了鲜明的作用,展现出了当时的特色。而将这些英语教学特色进行分析和筛选,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能因时制宜地运用到我们现代当前的英语教学中,给予我们一定的经验和启迪,以求实事求是制定教学目标,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
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辽宁 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辽宁 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甲午战争 经远舰海上冲锋陷阵时至今日 沉船残骸被当破烂卖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 经远舰海上冲锋陷阵时至今日 沉船残骸被当破烂卖
甲午战争120周年海祭将举行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120周年海祭将举行
壮烈旗舰成“鬼屋” 定远孤魂百年哭
作者:程绩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壮烈旗舰成“鬼屋” 定远孤魂百年哭
甲午海战清军装备揭秘炮弹内装沙子并非腐败
作者:暂无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海战清军装备揭秘炮弹内装沙子并非腐败
孙海英 携手妻子加盟《甲午海战》吕丽萍将出演慈禧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孙海英 携手妻子加盟《甲午海战》吕丽萍将出演慈禧
释放阀还是导火索? ——从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看改革的时机选择
作者:张剑锋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释放阀还是导火索? ——从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看改革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