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84)
期刊文章(1581)
学位论文(106)
图书(76)
会议论文(29)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014)
战争概览 (219)
历史研究 (104)
重要战役 (37)
史料集锦 (6)
按年份分组
2013(294)
2011(467)
2010(305)
2008(250)
2006(61)
2002(43)
2001(34)
1998(39)
1997(40)
1991(25)
按来源分组
其它(3380)
登临大连花园口
作者:兰政 柴歌 北风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园口  大连市  经济区  市政府  中国近代史  更名  长山群岛  世纪初  辽东半岛  中日甲午战争 
描述:花园口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岸一小海湾,南与大连长山群岛隔海相望,旧时海滨遍生桃树,春来繁花似锦,宛如花园,由此得名花园口。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是世界和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战场。公园13世纪,明代在此修建防倭墩台,抵御侵扰。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以甲午黄海海战的疑点探析为例
作者:黄鸿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海海战  史学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实践  学生  培养  研究能力  高考试题 
描述: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对历史研究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多有涉及,如2013年新课程全国卷Ⅱ第24题和浙江卷第13题不约而同利用《史记》的记载来考查考生埘史料的认知与把握,而江苏卷第23题则把史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渗透到主观题考查当中
黄海海战与马江之战的比较观
作者:唐上意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海海战  马江之战  近人中国  反侵略斗争  作战力量  作战士气  作战结果 
描述:黄海海战与马江之战的比较观唐上意在近代中国五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中,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海战,一次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马江之战(又称马尾海战),另一次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两者前后相距10年。这两次大规模的海战,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各...
求是再评方伯谦
作者:厚艳芬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伯谦  北洋舰队  丁汝昌  李鸿章  甲午海战  光绪帝  黄海海战  临阵退缩  大鹿岛  清政府 
描述: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曾被人说成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之徒。近年来对他又有了新说法。
“打捞致远舰”荒唐内幕
作者:李郁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邓世昌  黄海海战  清政府  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海战  纪念馆  爱国主义  丹东  打捞 
描述:说是1998年10月,后来又说出水时间未定。当然,还有的情况据说是肯定的,比如沉舰出水后将在当年海战水域附近的辽宁丹东东港市建
中日黄海海战 《甲午悲歌--中日战争》
作者:双传学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中日黄海海战 《甲午悲歌--中日战争》
也谈方伯谦被杀的问题
作者:胡小园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伯谦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  李鸿章  北洋海军  丁汝昌  冤案  光绪皇帝  管带  大连湾 
描述:主要考察他在黄海海战中的实际表现
“济远”舰是早归并非“先逃”
作者:林伟功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伯谦  游击队  黄海海战  李鸿章  近百年  丁汝昌  旅顺口  清政府  管带  日本 
描述:逃”则成为争论方案的焦点,本文拟就此发表个人的看法。
关于方伯谦的三项罪名纯属捏造
作者:季平子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伯谦  北洋舰队  二十年  丁汝昌  李鸿章  黄海海战  不同意见  中日甲午战争  四十年  目击者 
描述:为日舰队冲击不成队形,“济远”撤离战场在北洋舰队已被冲乱以后。这一点太明显了,绝大多数论文都认为这一罪名是不能成立的。只有戚其章同志曾有“济远”首先逃跑,牵乱队伍,‘广甲’随逃,这也是如实反映”的论断。但最近戚其章同
甲午战争期间的《字林沪报》舆论
作者:李敬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期间  《字林沪报》  舆论 
描述:主要限于《申报》,对其它报刊关注较少,尤其对当时与《申报》、《新闻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字林沪报》至今无人问津。故本文另辟蹊径,选用《字林沪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1894和1895近两年的评论报道,突出甲午战争期间这份报纸的倾向性舆论,并透过此力图窥探出国人一定程度上的心态变化与社会思潮转变的轨迹。 本文以战争时序,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部分。另有绪论和结语。 绪论阐明课题研究意义与方法,介绍《字林沪报》概况,回顾相关研究状况及不足之处,并略述全文框架。 结语则回答绪论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并对《字林沪报》舆论中可圈可点及肤浅不足之处予以评价,另外以《申报》为例分析《字林沪报》的舆论性质及其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战前(1894年1月至1894年7月)的《字林沪报》舆论。首先分析其“重俄轻日”的防务心理;嗣后指出其在朝鲜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宗主国心态,并强调其宗主国心理在此间有所加强;随后叙其高昂的主战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最后是战前杂论,谈及其对日本、台湾的关注及提出种种作战策略。其间,该报站在国际视野下主张中日应团结友爱,共振亚洲之兴,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又未能完全跳出“天朝大国”的传统理念;对待日本侵略朝鲜,虽积极主战,但又尽显盲目骄躁的情绪;“持久战”与“声东击西”的作战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军事见识:对俄国调停,准确地指出俄国调停的真实意图;对台湾的关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日本侵占台湾有所警惕等,均是《字林沪报》的特色之处。 第二章,战中(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的《字林沪报》舆论。首先以主战为线索概括《字林沪报》的基本态度,并力图分析战争进程中战和间的微妙变化及心理变化;其次总结其对战争失败的种种批评,并评述其在防务、防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