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75)
报纸(288)
学位论文(137)
会议论文(31)
图书(19)
视频(6)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841)
甲午人物 (296)
历史研究 (276)
重要战役 (24)
史料集锦 (20)
按年份分组
2013(90)
2012(113)
2011(162)
2010(68)
2007(56)
2003(26)
2001(23)
2000(24)
1999(40)
1990(17)
按来源分组
其它(1457)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
作者:暂无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治维新日本崛起
中国男足再掀“洋务运动”帅与不帅唯有等待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男足再掀“洋务运动”帅与不帅唯有等待
日本艺妓是“明治维新”功臣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日本艺妓是“明治维新”功臣
明治维新决心与路径
作者:暂无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治维新决心与路径
洋务运动“平反”记
作者:刘永峰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历史研究  大讨论  曾国藩  中国近代史  积极作用  肯定论  洋务派  新中国史学  戏剧性 
描述:20世纪60年代,上海钢铁五厂轧钢车间管理材料账目的普通工人姜铎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这一场争论不仅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影响,也改变了姜铎的人生。然而,20年后,姜铎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60年代反对全面否定洋务运动的"激烈派",一变而为反对洋务运动全面肯定论的"保守派"。
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作者:孙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外交思想  外须和戎  内须变法  以夷制夷 
描述:谋国的元老重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可谓“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笔者以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和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为依据,着重就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主客观依据、“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的具体内涵、外交实践的成败得失等问题进行剖析,从而阐明自己的一孔之见。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年代,大清帝国内部危机四伏,主权迅速沦丧,综合国力与西方列强差距甚大,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认为,中国要想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必须“忍小忿”而力保和局,然后学习西方,取法自强,从而形成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另外,儒家思想和曾国藩对他的影响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所谓“和好”局面,使他认为“洋人可以信义笼络”,发挥其长为我所用,也为他“外...
甲午战争往事:大清因何大败(下)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往事:大清因何大败(下)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三,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
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
明治维新”如何拉开中日差距?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治维新”如何拉开中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