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
学位论文(14)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2)
甲午人物 (13)
历史研究 (9)
按年份分组
2009(6)
2008(1)
2007(4)
2006(3)
1994(1)
1993(1)
1992(1)
1989(1)
1987(1)
196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4)
庐江纪念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
作者:暂无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庐江纪念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
李鸿章重用“熊包”丢了大连、旅顺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李鸿章重用“熊包”丢了大连、旅顺
聊啊聊,聊出一堆“金点子”为地方电影“造梦”从合肥起航李鸿章、渡江战役都可“入戏”
作者:程姝雯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聊啊聊,聊出一堆“金点子”为地方电影“造梦”从合肥起航李鸿章、渡江战役都可“入戏”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
作者:陈利 周谊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描述:同样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中国的洋务运动之后却没有给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留下完整的足迹,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开创了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始基。除了政治、政体因素的考虑外,本文从微观的角度考察了中日当时针对职业技术教育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的差异,以为今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论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演进
作者:夏辉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中西文化进行大接触与大碰撞的时代,外国帝国主义始之以传教活动和可耻的鸦片贸易,继之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这种形势下,有一些开明之士从对外战争的角度出发,注意到整军备武的重要性并加以实
李鸿章与清季购舰政策研究:1874-1891
作者:黄宇暘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北洋舰队  购舰政策  中国海军史 
描述:見的軍機處檔案、密諭與李鴻章和同僚間的私人信函,這些史料在以往的研究中並未有效利用。而本研究以《李鴻章全集》為史料基礎,發現李鴻章經營江南製造總局的背景、為了探悉西方海軍技術所設置的私人情報網絡,以及政治上的突發事件,正是購艦政策的內容不斷改變的主因。   本文著重指出,購艦政策的演進,與李鴻章個人海軍知識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前後有過四次重要的改變,分別為:李鴻章在征討太平軍時和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接觸、自製軍艦失敗後購艦取向的轉變、海防籌議後著手擬訂購艦政策的內容,和中法戰爭後購艦活動的高峰與停滯。透過對這四個階段的史事考究,本研究當能對清季購艦政策的全貌,提供較為完整的補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丽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留学政策  比较 
描述:最有效的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途径。然而相似的历史氛围,相似的目的,却结出了不同的果实,以至于影响了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两国在现代化竞赛的最初阶段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本文拟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近乎平行时期的留学政策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二者留学政策的对比研究和优劣分析,以期对现阶段如何更好的发展留学教育有所启发。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我国洋务运动时期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留学实践进行了简单概述,呈现了中日两国近代留学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各个阶段的演变轨迹。第三部分对中日这两个时期的留学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共性及个性。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即使在其相同中也有不同,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截然分开。所以在这一部分中笔者直接在选派政策、管理政策以及任用政策三个方面对...
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作者:周瑾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中国教育  现代化 
描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又颇有争议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教育史学界对李鸿章的研究相当薄弱,更鲜有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去开展研究.该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以现代化理论为研究的价值标准和研究范式,通过探讨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
袁世凯与中韩宗藩关系
作者:片忠范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袁世凯  宗藩关系  闵泳翊  闵妃集团  大院君  李鸿章 
描述:袁世凯与中韩宗藩关系
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论
作者:刘世华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他作了新的评议,特别是在洋务运动方面已给以更多的肯定。但是,外交方面的研究还欠深入系统,提出的一些新观点仍然谨慎,给人一种迈一步看一看的感觉。因而本文旨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求有所突破。基于思想的稳定性和指导作用,本文选择了李鸿章的外交思想这一视角,以便从整依上把握他的外交政策和指导方针,更深入地认识他的具体外交活动。 笔者将首先分析形成其外交思想的历史背景,挖掘其思想的社会根基,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研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观念。而不至于超越时代地苛责他或吹捧他.概括起来说,李鸿章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的思想.其它思想都受这一思想制约,或为实现这一思想而派生出来,争取和局已接受不平等条约为代价,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自强运动得以实现,以便在富强的基础上洗尽屈辱,恢复主权,因而李鸿章争取和局的思想是在务实的精神指导下产生的, 其结果是有利的,积极的.利用均势的策略思想支配着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它的合理性从强权即公理这一国际形势派生出来符合中国这样没有实力且不想进行战争的弱国.落后国.反映这一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以夷制夷,联纵结盟的对外政策,旨在利用列强间的矛盾,避免遭受到侵略的命运,使自强运动能够顺利进行.适应新时代, 李鸿章有了新的外交观念和新的外交手段,即运用国际公法,使用条约的约束力量,学习新的外交礼仪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然而李鸿章自身仍不能脱离旧的社会思想的影响,这就局限了他的认识范围和适应程度,同时诸多的外部客观因素集成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城墙阻碍着他迈向近代化的脚步,尽管他,的思想具有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也终究挽救不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趋势。 总之,李鸿章长达三十年的外交生涯以失败结束了,但是,这不是他个人所能负担的过错,他具备一个外交家的素质, 且有胆有识,肯于任事,勇于负责,却无法改变必然的社会趋向,无法把清帝国从颓势中转变过来.时代造就了他 ,但他却无法造就时代.这是一个悲剧.本文的宗旨就是要揭示这个悲剧的由来,肯定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得出李鸿章不愧为一个半殖民地社会的外交家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