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8)
报纸(69)
学位论文(34)
会议论文(4)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43)
甲午人物 (58)
历史研究 (12)
重要战役 (3)
按年份分组
2013(18)
2011(23)
2010(21)
2009(18)
2008(19)
2007(8)
2005(10)
2003(4)
1998(2)
1995(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6)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作者:余维学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半殖民地  生产力  中国社会 
描述: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洋务派创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能彻底地变更封建制度,无法让中国走上一条真正富强的道路。
试析洋务运动中西方文化传播的经济因素
作者:张怀兵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文化传播  经济发展 
描述:力。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邓天喜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  影响 
描述:"近代化"是高中《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不仅所占的篇幅比重大,而且属于学科的主干知识。在我国的近代化进程中,洋务运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近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要了解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不了解洋务运动。
浅析洋务运动的思想作用
作者:施永梅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思想  影响 
描述:中国真正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一场洋务运动中开始的,它不但开启了人们的智慧,而且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影响以后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从郭嵩焘的悲剧人生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作者:梅均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郭嵩焘  洋务运动  悲剧 
描述: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与背景比较
作者:刘继荣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技术引进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比较 
描述:本文通过对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几乎同时进行的引进西方技术的前提与背景的对比,说明了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日本成功的走向现代化,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更证明了改革开放
周一良论日本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
作者:学涛  年份:196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近代史  日本明治维新  生产关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矛盾  生产力  人文科学  幕府  主导作用  大学学报 
描述: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日本人民(也包括一部分统治阶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而维新前夕起着主导作用、决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
洋务运动史第兰次讨论会综述
作者:王劲 张克非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派  洋务思潮  历史地位  外交活动  历史研究  学术讨论会  清政府  学习西方  研究方法 
描述:洋务运动史第三次讨论会于1985年8月26日至31日在西北名城兰州举行.这次金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是由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编辑部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会议收到论文四十余篇,展示了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会议期间,与会的六十余位同志围绕洋务运动的内容、性质、作用、历史地位以及研究方法
浅谈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程耀锋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他们研究了解西方情势,从而产生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风行三十年,主要代表人物如下:中央以奕訢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首。他们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这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的自救运动。李鸿章是其中成绩最显著的人物。从1861年起,洋务派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为特征的练兵活动。1862年,奕訢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计划在两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中日文化交流态势的历史演变
作者:李冬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文化交流  华夷秩序 
描述: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