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7)
学位论文(108)
报纸(15)
图书(11)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27)
甲午人物 (89)
历史研究 (50)
重要战役 (1)
按年份分组
2014(15)
2013(22)
2012(22)
2011(20)
2008(11)
2007(14)
2002(8)
1996(4)
1988(4)
193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7)
甲午战争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
明治政史中超然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作者:孙志鹏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然主义  伊藤博文  山县有朋 
描述:朋的“超然主义”表示不打算与民党合作,想以藩阀集团为主支撑明治政府的态度,其中明显包含了藩阀政治家对民党的蔑视与保守倾向。但是通过第一届帝国议会的攻防,“超然主义”显示出了它的空想性。由于伊藤博文的组党计划得不到政府高层的支持,所以伊藤转而谋求与自由党土佐派的提携,这是对“超然主义”在事实上的抵抗。而彻底的“超然主义使徒”山县此时亦组建政府党,将大成会组成国民协会。在经过九次议会之后,伊藤与自由党之间公然提携,表明了伊藤博文在实践上对山县有朋的反对。同时,自由党总裁板垣的入阁表示政党开始接近权力,已经一脚跨入政府的大门。松隈联立内阁的成立表示,在明治宪法体制下,藩阀不能无视民党的存在,只是此时的联立尚未固定化,在遇到各自切身利益之时就互不相让。伊藤博文第三次组阁后,开始第二次实施自己的组党计...
甲午战争百年祭
作者:丛笑难著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研究 
描述:甲午战争百年祭
明治维新决心与路径
作者:暂无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明治维新决心与路径
韩国多处地标被喷“明治维新”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韩国多处地标被喷“明治维新”
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以伊藤博文和立宪政友会的建立为中心
作者:陈伟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以伊藤博文和立宪政友会的建立为中心
安重根和尹奉吉义烈斗争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婧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国独立运动  安重根  伊藤博文  尹奉吉  虹口公园 
描述:完全吞并之前发生的义举,而后者则是韩国完全被日帝吞并的20年后发生的义举。自日本实施“大陆政策”开始,中、日、韩三国的基本矛盾都是以日本侵略和中、韩的反侵略为主旋律。在中、韩人民的英勇抗争中,日本还是于1910年吞并了韩国,在韩国政治、军事上建立独裁,经济、文化上建立殖民体系,对韩国人民进行着严酷的统治。中日的民族矛盾也伴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膨胀,逐渐转变为主要矛盾。安重根和尹奉吉的义烈斗争是以韩国的独立为目标,是为了挽救赢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的英勇牺牲。两人在叙述义举的原因时,安重根更多的是从他个人对伊藤博文政策、行为的看法出发。然而,尹奉吉的“虹口爆炸”事件却不仅仅是以他个人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受到了外力特别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影响。两起义举都发生在中国,一个在哈尔滨,一个在上海,从事件本身来看,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在行动的过程中,两人都是在严密的搜查和警戒中顺利进入现场的,都只是针对日本军政界要员,并没有伤及无辜。但两人采取的义举方式是不同的,一个是枪杀,一个是投弹,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且中国人只参与后者的行动却没有参加前者的行动,这是由于中日矛盾的逐渐升级和中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安重根和尹奉吉的义烈斗争都是有别于现代恐怖主义活动的爱国行动。两起事件发生后,中国民众和官方对韩国人大多抱以同情之心,对义士的英勇行为赞叹不已。虽然义举发生后,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后果: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给日韩合并的激进派增加了吞并韩国的借口;“虹口爆炸”事件后,日本军警对法租界的韩侨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韩国临时政府也不得不离开战斗了多年的上海。当然,以安重根为开端的义烈斗争在韩国运动中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使中国国民政府看到了韩国革命者的英勇和智慧,了解到这是一支可以合作抗日的组织,从而开创了韩国独立运动从义烈斗争走向中韩联合抗日的道路。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三,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
甲午战争中的英国医生
作者:暂无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中的英国医生
李鸿章集团在北洋的奠基考察
作者:张静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淮系集团  北洋  奠基 
描述:力在北洋地区的奠基情况。除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立意、学术史概况和全文要旨进行扼要的交待外,主要分三大部分来具体考察,要点如下: 一、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其集团在北洋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李鸿章凭借其职权,利用同乡、年谊、师生、朋僚等种种关系,合纵连横,建立起一个以官员、将领、幕僚为集团骨干的势力网。李鸿章还通过有的放矢、因事制宜地处理与其它省区政治派系及清廷的关系,巩固并发展其势力网。 二、在军事上,入主直隶后的李鸿章继续大力增强淮军实力,拓展淮军防区空间,并且收容包罗了包括直隶练军在内的几支军队,使之成为其集团的偏师,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可控军队的规模和防区范围。同时,李鸿章利用有利时机,积极编练北洋海军,使其成为集团所依持的又一军事柱石。 三、李鸿章集团还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