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410)
报纸(2002)
学位论文(212)
图书(94)
会议论文(50)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094)
战争概览 (1499)
历史研究 (133)
重要战役 (40)
史料集锦 (6)
按年份分组
2013(378)
2010(394)
2009(393)
2008(323)
2001(67)
2000(55)
1996(70)
1995(92)
1988(51)
1983(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772)
试论“脱亚入欧”思想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活动
作者:杜颖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脱亚入欧思想  日本侵略  福泽谕吉  日本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 
描述:的形成、“脱亚入欧”思想的提出、背景和其在以甲午战争为开端的三次战争中具体反映的考察,揭示“脱亚入欧”思想侵略扩张的思想实质及其在短期内崛起中的作用,从而对当前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历史认识问题和社会思潮右倾化问题的历史总根源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说明“脱亚入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福泽谕吉本人思想的发展演变、“脱亚入欧”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等方面入手,对“脱亚入欧”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揭示“脱亚入欧”思想的实质和特征。强调说明在东亚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内自由民权运动兴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脱亚入欧”思想,以蔑视亚洲国家为动力,走向侵略亚洲国家道路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论述“脱亚入欧”思想在甲午战争中的典型体现。本部分拟从五个方面入手,重点考察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利用《时事新报》和庆应义塾两个舆论工具,发表的大量反映蔑视亚洲国家、狂热地进行战争宣传的社论、述评、时事报导等,指出这些思想言论在战争中如何扶掖和声援了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的推行。同时通过列举福泽谕吉在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活动,进一步说明他对战争的狂热程度及其思想在日本朝野所产生的恶劣影响。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中心和重点,主要通过选取日本在东亚地区活动最为集中、地位变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时期,即“日俄战争”和“9·18”事变时期,考察“脱亚入欧”思想在战争爆发前后的体现;揭示“脱亚入欧”的思想言行对战争发生、发展的推波助澜作用及其恶果,批驳日俄战争之后滥觞于日本朝野的日本“领导亚洲”说和“9·18”事变后形成的美化侵略的形形色色的理论;指出日本地位变化的实质,并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日本右翼言行与“脱亚入欧”思想本身有着怎样的一致性,从而从思想的根子上寻找解决中日关系症结的突破口。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活动
作者:吴桂艳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  情报活动 
描述:况,以达到“知己知彼”,日本在国内进行各项准备的同时,以各种名目、采取各种手段向中国派遣大批情报人员。这些情报人员则利用各种方式探悉了中国的内情。他们的情报又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为日本侵华战略战术方针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为甲午战争日本的取胜提供了保障。
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以戊戌变法、甲申政变和明治维新之比较为中心
作者:姜秀玉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甲申政变  明治维新  社会变革  现代化进程 
描述:的首次尝试。 明治维新把日本带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门槛,成了亚洲的强国,并欲与欧美列强争一高下。而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的中国戊戌变法和朝鲜甲申政变却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和朝鲜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中国和朝鲜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并最终坠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戊戌变法和甲申政变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及以后的很多有士之士为之扼腕痛惜。为什么这三件在时间、社会状况和目标相近的变革运动,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本论文将围绕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戊戌变法、甲申政变、明治维新进行综合比较,探索其异同,并通过对近代中朝日三国的变革比较,拟阐明其与各国现代化的关系,以此阐述三国近代变革对各国现代化进程、类型、特点等的影响,进一步指出三国变革各自成败的历史必然性。本论题主要采取比较和综合的研究方法,以三国社会变革为对象,比较出相互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通过综合分析,以宏观的视觉阐明三国出现这些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原因。 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变革之前的世界和东亚三国的形势,论述了近代中朝日三国发生巨大社会变革前夕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方面主要探讨中朝日三国进行变革时期的国际环境即外部历史条件,论证国际历史环境对中国和朝鲜的变革运动是十分不利的。三国各自的国内形势方面主要阐释三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对外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章论述东亚三国的变革过程。这一章通过考察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中各国革新派的政治活动以及他们所建立的新政权和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而对三国变革运动的宗旨、目标、内容和三国维新领导集团的实力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各自成败的原因。第三章主要叙述三国变革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三国变革各自成败的原因。以三国的文化传统特点为主进行具体比较,并总结出日本取得成功,中朝遭到失败的历史原因。第四章阐述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东亚三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可以说三国的社会变革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首次尝试。结论部分作总结。本文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首次对近代东亚的三大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探明三国现代化进程成败的主要原因,揭示东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模式及特点。该文突破以往只从革命激烈程度和阶级局限性寻找变革成败原因的作法,把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作为整体来考察,阐明中朝日三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造成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以获取有益的现实启示。最后,阐述三国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探索东亚三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西方与东亚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问题,由此形成本论题研究的主要特色。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探究
作者:沈敏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洋务运动  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描述: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探究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和製漢語」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涂雅倩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  明治时代  和制汉语  经济词汇 
描述:存在于学术领域,有的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语。因此,笔者将本文的题目定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的研究目的:计划从语言学、词汇学的角度看近现代日本的「和制汉语」和中国的“外来词”,也从100多年来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和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出发,从更深广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待翻译西方概念的汉字词的发展。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方法:本文以语言学的原理为基础,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参考大量的先行研究,从语言学、词汇学的角度分析近现代「和制汉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并加以归纳总结。 研究意义: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学习到了研究的方法,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经济词汇,于是决定将研究的焦点定在经济词汇上,以小幡笃次郎翻译的「英氏経済论」一书为中心,对书中的一部分经济词汇进行整理,还参考了福泽谕吉译的「経済全书巻之一」、『英和対訳袖珍辞书』、『英华字典』、『和英语林集成』初版、『大正増补和訳英辞林』、『和英语林集成』再版、『附音挿図 英和字汇』、『哲学字汇』、『和英语林集成』三版、『言海』、诸桥辙次编撰『大汉和辞典』、『日本国语大辞典』,对这些译词的出典等作了简单的归纳,最后是对28个译词的简要总结。希望通过对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对西方学说的翻译词汇的探讨,弄清当时译词的主要来源及出典,为中日词汇交流史及日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探讨「和制汉语」的概念及相关先行研究整理。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幕府末期、明治时期(主要是指从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日本创造的汉字翻译词,即“出自江户中期以后译介西学活动的词”。(主要是指反映西洋近代科学概念的译词。) 有关「汉语」的分类,本文将主要介绍山田孝雄、飞田良文、朱京伟、徐一平、陈力卫的分类法。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的相关先行研究概况,本文将依照时间顺序整理如下: 1.汪荣宝、叶澜(1903),彭文祖(1915),余由荪(1935)的论例。 2.王立达、郑奠(1958)等的论例。 3.高明凯、刘正琰(1958),王力(1958),麦永乾、史有为(1984)的论例。 4.实藤惠秀(1970),谭汝谦、林启彦(1983)的论例。 第二章介绍幕末明治时期「和制汉语」的形成过程。 首先,简要说明「和制汉语」的形成背景。为了介绍随着翻译西方文献学说出现的新概念,「汉语」承担了这个历史使命。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介绍西洋学说术语时,假如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找不到合适的词翻译,就自己利用汉字创造新词汇。接着记述了日本学者在这一过程中参考了汉文书籍,汉译西书及英华字典。最后总结归纳了翻译西方着述所采用的语言词汇的特征及翻译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是关于『英氏経済论』中的经济词汇的分析。首先是关于『英氏経済论』及其作者小幡笃次郎和本文选用的文本、工具书的介绍。接着是对『英氏経済论』中词汇进行分析。笔者针对『英氏経済论』中的28个译词,通过对一系列文本、工具书的研究,包括福泽谕吉译的「経済全书巻之一」,『英和対訳袖珍辞书』,《英华字典》,『和英语林集成』初版,『大正増补和訳英辞林』,『和英语林集成』再版,『附音挿図 英和字汇』,『哲学字汇』,『和英语林集成』三版,『言海』,诸桥辙次编撰的『大汉和辞典』,『日本国语大辞典』,对这些译词的出典等作了简单的归纳,最后是对28个译词的简要总结。希望通过对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对西方学说的翻译词汇的探讨,弄清当时译词的主要来源及出典,为中日词汇交流史及日语词汇史研究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第四章叙述了「和制汉语」进入中国的情形。简要说明中日间文化传播潮流的转向。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和翻译日本书籍的热潮,大量接受日本幕末,明治时期译介西学时创制的汉字词。这个部分重点论述梁启超的功绩。接着论述了「和制汉语」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的影响,日本制造的汉字新词不仅给中国增加了反映西学内容的新概念,而且也推动了汉语的发展。 今后的课题:本文用中文书写,并且主要评述了幕末、明治时期译词发展和逆输入到中国历史过程。至于其他很多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比如关于汉字词的构词法;学科别词(不同领域)的整理,比如法律类、哲学类、音乐类等,经济类只是通过对『英氏経済论』的学习整理,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按有影响的人的作用整理,如日本的西周、福泽谕吉,中国的梁启超等。关于这些问题,希望以后继续进行研究。
洋务运动时期的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邓夏妍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时期  英语教学  近代科学  评价启示 
描述:部分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关于本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了简要交代。第二部分是洋务运动时期英语教学最初兴起的阶段,主要是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这部分首先试从经济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活动
作者:孙克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外交思想  和戎外交  以夷制夷 
描述:“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还是甘认“无能为力”而“委曲求全”,通过李鸿章外交行为的一系列重重阻力,分析和掌握身处被动的中国怎样更好的维护自身尊严与利益,从而也为现今中国的外交发展提供更加宝贵的资料与建议
李鸿章与“丁戊奇荒”
作者:姚珍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丁戊奇荒”  荒政实践 
描述:督兼理赈运事务的李鸿章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从总体上而言:李鸿章所采取的灾前预防、赈灾、灾后恢复措施都收到了一定效果;对吏治的整顿、对赈灾官员的选贤任能,对于荒政的推行也起到了一定保障作用
李鴻章與琉球問題(1877-1882)
作者:端木琳  年份:197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鴻章  琉球  中國近代  外交史  中日  日本  歷史  地理 
描述:理方式窺其意識型態及其衡量、裁斷的標準。第四章探討身兼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之外交職權如何?以明瞭他的意見在外交決策中的地位。第五章結論--在知識上:李鴻章對日本、琉球的認識不夠充份,但比諸時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外交行政上;李鴻章是一個與議者、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李鸿章对朝鲜政策的转变
作者:龚国曦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壬午兵变  甲申政变 
描述:一方面则谨守不干涉朝鲜内政外交自主的原则。但这种做法使朝鲜暴露在日本的直接侵扰之下,使朝鲜在《江华岛条约》中丧失了大量主权,也使清朝的宗主国地位受到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的对朝鲜政策发生了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