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20)
报纸(414)
学位论文(130)
会议论文(27)
图书(19)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443)
甲午人物 (169)
历史研究 (96)
史料集锦 (3)
按年份分组
2014(60)
2012(199)
2011(144)
2010(111)
2008(80)
2007(63)
2005(61)
2004(50)
2001(43)
1998(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11)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
作者:李凤君 周俊仪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成败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基础  幕府  资产阶级化  武士阶层  封建统治  等级制度 
描述: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的民族反省意识
作者:周全华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人  反省意识  洋务派  史学工作者  改革  民族  变革  明治时期  求新意识 
描述:会一般心理。这是一些心理深层的冲动和意欲,它是无
关于洋务运动几个问题的商榷
作者:邓敦同  年份:198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派  李鸿章  学习西方  清政府  外国侵略者  军事工业  中国近代史  地主阶级改革派  半殖民地半封建 
描述:一、出发点是什么在中国近代史上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它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是评价洋务运动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正视现实,不甘灭亡,勉支大局,变计图存”,因而是
大连永恒的美
作者:骆驼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永恒的美  大连  甲午战争  森林公园  日俄战争  辽东半岛  苹果树  鸟叫声  旅顺口  中心区 
描述:天漫山遍野的樱花、梨花、槐花、苹果树花; 秋天红及黄、橙、绿五颜六色的果实挂满枝头。走进森林公园,感到无比玄妙,只有间或传来的鸟叫声,真的领略
黄海海战110周年祭
作者:李方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海海战  舰队旗舰  北洋海军  丁汝昌  第一声  定远  主炮  震塌  缠斗  日本 
描述:110年前的9月17日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右主炮发出第一声怒吼,中日黄海海战正式打响。这一炮的结果是,强大的后坐力震塌了定远号的舰桥,水师提督丁汝昌跌落受伤。从此,北洋海军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与日本舰队缠斗,直至17时45分日舰主动撤出战场。
从弹头装药看黄海海战中日双方炮弹效能
作者:陈悦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海海战  炮弹  黑火药  发射药  弹头  北洋海军  装药  中日  大口径火炮  决定作用 
描述:的炮弹主要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即弹头与发射药,由于考虑到弹头较重,为了便于运输、装填,弹头和发射药没有固定组合在一起。使用时,先把弹头装入炮膛,再将用丝织品包裹成药包样式的发射药填入,通过发射药燃烧
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演变(1895—1900)
作者:王俊祥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朝关系  演变  宗藩关系  近代关系 
描述: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这一地区形势的变化发展,经过中朝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朝近代新型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关系解体。本文以这一转变为出发点,探讨甲午战后中朝新型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演变的原因和对两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甲午战争不但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东亚国际关系的转折点。此前的东亚国家关系总体上属于封建性质的宗藩关系,中国处于宗主国的地位,在朝贡关系中处于主导位置。但甲午战争的结局则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国家关系,封建性的宗藩关系逐渐让位于近代国家关系,中朝关系的演变就是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成的。中朝关系的改变既是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具有转折性的改变,又与这一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阐述,揭示东亚国家关系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说明历史发展过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制定对外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制约性因素探析
作者:田自力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大国  美日同盟  脱亚入欧战略  政治右倾化  追随外交 
描述:政治大国以图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对世界的主导权。 第二小部分主要写冷战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战略的演变和外交实践,主要写日本关于政治大国的设计以及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梦所采用的手段
试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差异
作者:方宗玮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年),但是,中日两国开启的这种东方民族追求现代化的改革运动却有诸多差异: 首先是在其改革的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上差异很大。中国封建政治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体制,其经济基础是地主所有与小农经营的较为牢固的封建自然经济体系,资本主义萌芽极其微弱。因此,中国传统势力异常强大;地主阶级改革派(即洋务派)未能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也未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反而经常受到来自守旧派的强大阻力,当然很难全面地有所作为,只能开展较低层次的改革;而日本封建政治是分封原则下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天皇虚位而将军执政的幕藩体制,封建自然经济体系在较多资本主义萌芽作用下趋于瓦解。因此,拥有自治权力的诸藩能够推行同幕府中央相抵触的藩政改革,并且西南诸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在掌握藩政实权之后,形成了倒幕斗争的基地,能够在倒...
明治十四年政变与大隈重信的再评价
作者:袁野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十四年政变  大隈重信  伊藤博文  宪政思想 
描述:现代历史的来龙去脉。 但是,关于明治十四年政变,迄今为止,史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仍存在着诸多的疑点。例如,导致政变发生的原因方面就存在着诸多令人质疑之处。此外,对于政变的焦点,两位主要人物伊藤博文与大隈重信的宪政思想究竟哪一思想更符合日本历史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与评价。本文试图从明治十四年政变发生原因以及伊藤与大隈宪政思想的比较方面来重新认识明治十四年政变及其影响。 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着重指出论题的目的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正文分三章:第一章,导致明治十四年政变发生原因的再认识;第二章,大隈重信与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比较;第三章,伊藤博文政体思想对近现代日本的消极影响。结语部分通过对明治十四年政变发生原因的重新考察,以及对政变中两位主角大隈重信与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比较,得出结论:明治十四年政变与大隈重信再评价的答案——大隈的宪政思想是符合日本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整个世界朝着民主与和平的方向发展永远是不可逆转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