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2)
报纸(50)
学位论文(19)
图书(3)
会议论文(2)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131)
历史研究 (19)
战争概览 (12)
史料集锦 (6)
按年份分组
2014(15)
2013(16)
2012(30)
2011(25)
2010(4)
2008(12)
2007(6)
2006(7)
1996(3)
1995(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8)
润物细无声:钟海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片段赏析
作者:张小岩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政府  赏析  论从史出  李鸿章  学生  历史课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无声  特级教师 
描述:常常感动于特级教师钟海华的那节历史课,他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于悄无声息间一步步把学生引领到一定的高度,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论从史出""学史明智"等道理。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那句诗:好雨……润物细无声。【片段】
浅析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思想
作者:龚捷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局  李鸿章  "以夷制夷" 
描述:的成果,故此需要更历史、更客观地予以评价.
李鸿章出使轶事:和美国总统格兰特交情不浅
作者:暴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格兰特  轶事  出使  欧美国家  四大洲  加拿大  手杖  法国  比利时 
描述:1896年,李鸿章出使八个欧美国家(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考察洋务,其间渡三大洋,跨四大洲,行程9万余里,留下不少轶事。
影响近代历史进程的思想巨匠之:郭嵩焘日记风波
作者:李冬君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总理衙门  李鸿章  威妥玛  制度安排  日记  英国公使  清朝  刘锡鸿  英国人  朝廷 
描述:驻地。这就是"马嘉理案",也称"滇案"。
李鸿章晚年的环球考察
作者:崔福元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西方列强  沙皇俄国  清政府  直隶总督  甲午中日战争  比利时  考察活动  中俄密约  北洋大臣 
描述:96年2月,决定让闲来无事的李鸿章出访欧美,于是李鸿章在晚年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当时,沙皇俄国正在修筑横
刘坤一与甲午战争
作者:商鸣臣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坤一  李鸿章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交涉  唐景崧  光绪朝  湘军  牛庄  台湾民主国  战略意图 
描述:刘坤一与甲午战争商鸣臣在一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刘坤一任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如何评论他在这场战争中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一刘坤一是著名的湘军宿将。甲午战争爆发前任两江总督,并受命“帮办海军事务。”战前,刘坤一...
黄河山东河段几个历史问题的分析
作者:周文浩  年份:198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铜瓦厢  黄河山东河段  淤积速度  溯源淤积  历史演变  历史记载  河道淤积  大清河  黄河下游  李鸿章 
描述:十里,将涝水向东北引入运
战争债券与战争融资:基于中日甲午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研究
作者:谢昌旭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战争债券  战争融资  中日甲午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描述:度调动国内民众情绪,而且对经济的伤害程度也相对轻很多,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战争债券因为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战争融资比较理想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战争融资情况尤其是战争债券的发行情况,以及双方在发行战争债券成败背后的因素,试图说明现代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重要作用,一场战争的结局有多种影响因素,但是从双方的融资能力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先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代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经济实力上的竞争,而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无疑又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论清军后勤供给与甲午战争
作者:刘志坚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清军后勤供给与甲午战争
李鸿章形象研究
作者:高波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李鸿章形象  历史人物评价 
描述:但与朝廷和清流派不同,他们着重肯定李鸿章所办洋务的功绩。维新派虽然对李鸿章颇有微词,但基本肯定了李鸿章是个正面人物。革命派全面否定李鸿章,认为他是“汉奸”。民国遗民型学者延续了鉴戒史学对李鸿章的评价,认为他是个“忠臣”。近代化论者坚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而与此观点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却抨击李鸿章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满洲人的奴才”、“永远的投降派”。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者支配史坛,李鸿章成为“卖国贼”,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李鸿章形象被重塑,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第一人”。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李鸿章形象的变化很大。笔者认为影响李鸿章形象的因素有三个,政治因素、价值观变化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变化,并逐一进行了较深刻地分析。结语探讨了李鸿章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重新的认识,并对人物评价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