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54)
报纸(1636)
学位论文(111)
图书(82)
会议论文(37)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037)
历史研究 (284)
战争概览 (238)
重要战役 (59)
史料集锦 (6)
按年份分组
2012(358)
2010(314)
2001(36)
2000(38)
1995(86)
1994(124)
1990(29)
1987(19)
1985(27)
1984(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24)
甲午海戰中的方伯謙是被誣陷致死
作者:郑守正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伯谦  丁汝昌  史料  二十年  管带  黄海  冤案  李鸿章  副将  代理 
描述:再戰,而作戰略性退却,脱离戰埸回港。可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代理提督定遠号管带刘步蟾却乘机诬害方伯谦,羅織‘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扬威艙内起火,又
丁汝昌(新编历史古装剧)
作者:马小平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汝昌》  历史古装剧  马小平  戏剧文学  中国  当代作品 
描述:丁汝昌(新编历史古装剧)
从人教版教材对黄海海战的叙述看中学历史人文教育的缺失
作者:闻陈捷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  中学历史教育  人教版  甲午战争  叙述  国旗  丁汝昌  悬挂  高中课程标准 
描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2005年6月第二版)第29页在叙述黄海海战的爆发这样写
是丁汝昌“避战保船”还是李鸿章“保船制敌”
作者:杨晓伟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避战保船  李鸿章  丁汝昌  北洋海军 
描述: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避战。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
四月的历史
作者:林铎  年份:193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伊藤博文  中国近代史  日本  赔款  台湾  清廷  前清  政策  武力 
描述:德法三国用武力压迫日本以辽东交还中国,李鸿章为着完成他的投降政策,反而密电东京,要日使林董催促清廷批
论元老政治的形成及其职能
作者:王志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政府  伊藤博文  天皇  元老  山县有朋  元勋  内阁  松方  明治宪法  大山岩 
描述:论元老政治的形成及其职能王志自明治中期以来,日本的政治支配体系中形成了一股异常强大的政治势力──“元老”。元老以其超宪法的存在凌驾于内阁、枢密院、军部等各辅粥机关之上,代行天皇机能,操纵国政,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给予了重要影响。元老既不是官职,也非政...
李鸿章脸红没有?
作者:袁劲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相将  清政府  甲午战争  辱国  伊藤博文  “相”  “将”  玉帛  《马关条约》 
描述: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去日本议和。1895年4月17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的谈判对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他深通汉学,据说在签约后和李鸿
安重根在法庭上的斗争
作者:韩相权 张珍华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安重根  法庭  斗争  伊藤博文  沟渊孝雄 
描述: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伊藤博文后被捕,关押在旅顺监狱。安重根在从哈尔滨事件到被判处死刑、等待处决期间的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他要跟日本的检察官、警察、外务省官吏、审判长等人施加的胁迫和怀柔政策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安重根与日本司法机关的抗衡,在法庭上进行的斗争,我们把它叫做"公判斗争"。
中国作家笔下的朝鲜抗日志士安重根:读阿成的短篇小说《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作者:洪永春 李永求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成  安重根  爱国志士 
描述:阿城的《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入选2000年度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并有英译本和韩译本,目前是我国关于安重根题材的第一个小说文本。本文从中国人对安重根志士的祭奠和褒奖、阿成版的《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两个方面论析了安重根事迹在我国的传播,以及阿成版的《安》在思想、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明治宪法体制的建立
作者:陈伟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伊藤博文  宪政思想  明治宪法体制 
描述:3年赴欧调查宪法,最终形成了自身的宪政思想。依靠其宪政思想,伊藤博文不仅压制了在野的自由民权派的宪法构想,而且超越了政府内以岩仓具视、井上毅为主导的德国派,掌握了制定宪法的主导权。伊藤博文的宪政思想作为其构建明治宪法体制的思想基础,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直接推动了明治宪法体制的建立,对明治宪法体制的结构及特点施加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