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方“主角”论质疑
-
作者:竺柏松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中日甲午战争 慈禧 清朝政府 中日战争 军事外交 北洋海军 光绪帝 西太后 总理衙门
-
描述:他,签订《马关条约》的也是他”;又有说“李鸿章是战争的总指挥和中外交涉的负责人”,等等。我认为,这些说法不仅与史实不符,而
-
1947年:中国索回北洋海军两舰铁锚
-
作者:宇光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中国 铁 日本东京 日本海军 中华民族 巡洋舰
-
描述:的怀抱。
-
北洋水师,用100多年时间才能读懂
-
作者:杨晓东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水师 才能 时间 甲午战争 慈禧太后 颐和园
-
描述:在甲午战争的悲怆史中,历来有一句声讨“直把昆明换渤海”,就是针对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而言的。
-
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威海船械(二)
-
作者:徐泓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徐建寅 海船 丁汝昌 李鸿章
-
描述:1895年1月17日傍晚,李鸿章给丁汝昌发密电称,“闻徐建寅力赞马复恒任海军提督一职,即日筹度,密复。”
-
走向翻译之路:北洋水师学堂时期的严复
-
作者:黄克武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严复 吴汝纶 吕增祥 北洋水师学堂 天演论
-
描述:84 年,他「以天津水师学堂办有成效J '得到奖叙。1889 年初「奉委会办天津水师学堂事宜J '再於1893年底升为「总办」。
第二,严复参与科举考试的经过及其影响。严复任职天津期间,为获得晋升机会,有超过十年以上的时间在准备科举考试,曾四度参加考试,均惨遭失败。科举的经验,一方面让他认识中国制度的严重弊端,另一方面亦让他得以磨练文字技巧,莫立中学基础,使他後来能以典雅文字翻译西书而扬名於世。
第三,严复与吕增祥、吴汝纶之交往,及其对《天演论》的影响。严复与吕增祥、吴汝纶三人均属李鸿章集团。吕增祥与严复是好友兼亲家;吴汝纶则在1896 至1903 年间与严复密切来往。吕、吴均曾为严复润饰《天演论》的翻译文字,因此《天演论》的成就其实不是严复个人的成就,吕增祥、吴汝纶等师友都贡献了一部份心力。其中吴汝纶的角色尤其重要,他亲自为之修改、作序、节录(後以《吴京卿节本天演论》之名出版) ,使该书宛如受到大师「加持J '其声望因而陡然提升。
作者认为,对严复而言,翻译工作只是仕途失意之下的次一选择,他真正想要成就者,乃得君行道的经国大业。从官场失意转向翻译工作,与其视为严复从政治顿域转到学术领域,还不如说他以学术工作来从事政治参与,企图能「主文谲谍」、有神时政。
-
甲午海战中的福州籍将士
-
作者:林伟功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海战 丁汝昌 方伯谦 北洋水师 福州人 黄海海战 李鸿章 邓世昌 丰岛海战 皇家海军学院
-
描述:甲午海战中的福州籍将士
-
海军统帅丁汝昌的悲剧
-
作者:许华
年份:198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汝昌 北洋舰队 李鸿章 日本海军 近代中国 刘公岛 统帅 日本军队 甲午中日战争 日军
-
描述:馑遍布,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十四岁的丁汝昌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几年之后,太平天
-
李鸿章督直期间对直隶河流的治理
-
作者:戴仕军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直隶河务 治河方法
-
描述:章治河方法本身的舍本求末,李鸿章督直期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直隶水灾频仍的局面。
-
中国可无李鸿章 不可无唐廷枢
-
作者:林天宏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廷枢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中国航运 煤矿 外国人 矿务局 铁路 条铁 火车机车
-
描述:这是一场隆重的葬礼。关于他的死讯,出现在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报刊上;多个国家驻天津的领事馆,都在祭日这天下半旗致哀;有13个国家的商务官员,乘船护送他的灵柩至家乡珠海安葬,这些官员上岸脱帽鞠躬后,方才离去。唐廷枢只是一个商人,但这份哀荣,并无同时代的商人可以比拟。李鸿章在主持他的葬礼
-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深化及影响
-
作者:马维英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 深化 维新运动 影响
-
描述:军,加强军事教育;在工商方面:在“恤商惠工”方针指引下,提出了“奖励工商”、“护商”、“劝工”等主张,并在铁路,工矿业,纺织业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广设学堂,打破了过去以培养军事人才和翻译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派遣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政治方面;提出“西艺非要,要政为要”的改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战后洋务运动的深化,与维新变法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振,为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与维新思想具有不谋而合之处;二、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人才支持;三、一部分洋务大吏参与了维新运动,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