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85)
报纸(585)
学位论文(74)
图书(28)
会议论文(28)
图片(3)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1265)
甲午人物 (87)
战争概览 (86)
重要战役 (62)
史料集锦 (4)
按年份分组
2014(488)
2010(53)
2008(50)
2007(30)
2004(37)
2003(20)
2001(19)
2000(21)
1992(17)
1939(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04)
甲午战争屈辱事件 慈禧两度求和未遂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屈辱事件 慈禧两度求和未遂
论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演进
作者:夏辉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中西文化进行大接触与大碰撞的时代,外国帝国主义始之以传教活动和可耻的鸦片贸易,继之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这种形势下,有一些开明之士从对外战争的角度出发,注意到整军备武的重要性并加以实
甲午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研究
作者:潘向明  年份:199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清朝政府 
描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地区的近现代历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关于中国清朝政府之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迄今尚无客观明确、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为汲取这次战争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并把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向前推进,本文以此次战争中的决定性一战即黄海海... >> 详细
甲午战争前清廷铁路国策的确立与醇亲王奕譞
作者:朱浒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在十九世纪被迫走上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是以引进新器物、新技术开始的。许多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很正常的器物,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却诱发了巨大轰动。……
天津近代工业遗产: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研究初探
作者:曹苏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沽船坞  李鸿章  海防  历史  现状 
描述:枪炮厂,是我国明清北方海防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从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创设的历史背景和军事背景入手,探究其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创设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鸦片战争使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从南京条约签订一直到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自强革新运动来发展本国经济和推动军事近代化进程;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在其秉政的25年里,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创设的军事背景主要分析了环渤海湾海防体系在明清海防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军事地位,而天津大沽海防体系又为环渤海湾海防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实属重中之重。紧接着介绍了大沽船坞的历史和现状,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厂原有船坞的基础上修建了大沽船坞,其后大沽船坞作为一所造船厂和枪炮厂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和工业基地。目前大沽船坞所保留的建筑遗存主要分为地上遗存和地下遗存两个部分,地上遗存主要为轮机车间和“甲”坞;地下遗存主要是海神庙遗址和其它船坞。通过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概况和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问题及其建议。文章的最后分析研究了大沽船坞的平面功能布局,并且与福建马尾船政局和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功能布局进行了对比研究。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战败原因的再探讨
作者:王鹤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  后勤  海军技术  经费 
描述:原因分析和评价,在学术界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中方失败的主因是技术装备过差,而另有很多学者坚持认为体制落后是北洋水师失败的主因,在落后体制下滋生的腐败、训练弄假、小团体主义等现象造成了官兵素质低下,战场表现低劣,从而输掉了海战。本文在借鉴近年大量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的海军技术发展为背景,从北洋水师的人员素质、装备、后勤等几个角度来进行剖析,得出黄海海战中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装备和后勤状况过差,而人员军事素养因素并不大的结论。从当时北洋海军的后勤情况和中日两军的装备对比来看,战事失利主要是因为中日在火力输出、机动性能、给养供应等环节相差悬殊,而北洋水师官兵自身的军事素养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对黄海海战胜败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不是主要原因。
晚清地主阶级实干家周馥
作者:赵春阳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馥  晚清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描述:进行详细具体的研究,进而认识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的历史考察
作者:张喜云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社会改革  近代化进程 
描述:的局限性,主要是以原始资料的积累和当事人回忆记述为主,通过对比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的两次改革结局的异同,使时人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政治、经济、科技的重要性,并形成了留日学潮,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第二个历史阶段(1950-1966)的研究,因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尽管成果较少,但比以前有很大的突破:一是档案资料的系统梳理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步入正规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研究从立场到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三个历史阶段(1978-2006)是该领域研究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历史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而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借鉴。 三个历史时期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表明,正确认识两次社会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洋务派科技引进研究
作者:王宜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技引进  科技创新  科技观 
描述:面,洋务派的活动也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所引进的技术主要适用于军工生产,而且大多都是西方国家早已过时的技术,在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坚船利炮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大。 应当承认,洋务派的科技引进活动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有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洋务运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洋务派不仅引进了部分先进的近代科技,而且在科技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创新,使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近代科技引进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近代科学教育改革方面,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近代科技的认识,而且也为此后维新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前车之鉴。 本文力图通过对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考察,探求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引进活动中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历史作用,从引进与创新的角度来揭示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展现洋务派科技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洋务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的阶段性。从洋务运动内部发展趋势和外部国际形势的变化两个方面揭示洋务运动及其科技引进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具体地展开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特征。各章均是从科技引进的成因、引进成果及创新、科技引进的影响、科技引进与洋务派科学观的关系以及科技引进的各阶段特征等方面来展开,力图呈现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各阶段科技引进活动的成败得失。 第三部分,探讨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 本文试图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展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洋务派科技引进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活动中,洋务派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在近代科技的引进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形成了科技引进活动由探索到全面引进再到完成的三个发展阶段。二、科技引进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创新问题。洋务派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在当时的形势下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洋务派采取全新的措施,以实现中体西用的目的。洋务派的创新性活动不仅指科技引进活动的创新,也包含了在具体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科技上的创新淹没于整体上呈现被动趋势的科技引进活动中,但这并不能抹煞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的贡献。 三、科技引进活动对于近代科学教育的影响问题。在近代技引进过程中,洋务派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近代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为了在引进近代科技中不受外商的欺蒙,也为了使引进的近代科技能够更好的使用,培养中国自己的近代科技人才成为摆在洋务派面前最为紧要的事情。洋务运动期间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近代科技工作者,为近代科技的引进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在教育制度方面实现了部分近代化的改革,为打破封建科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式学堂的建立在开启民风、解除封建思想禁锢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近代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洋务派科技观与科技引进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洋务派的科技观直接影响着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开展,而科技引进活动的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中体西用总体观念的支配下,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为用”的层面,从而使引进的科技只是那些实用性较强的成熟技术,忽视了西方最新科技及其他科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为适应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需要,迫使洋务派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如科技教育等),突破了单纯技术引进的局限,也使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入。 五、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对于当今科技发展的启示。洋务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发起的近代科技引进活动,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认识洋务派在科技引进中的积极作用,结合近代科技引进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明治维新后的和食与日本文化
作者:张红贤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食  明治维新  西洋料理  日本文化 
描述:张打开国门,吸收西方文化。 首先废除了禁止吃肉的禁令。像横滨等港口城市出现了很多西洋料理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政府也开始在外交往来中以西餐招待宾客。普通民众也是积极的吸收外来文化。这也可以说,奠定了今天日本饮食文化的基础。所以今天的日本料理具有了国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日本人一日三餐多种多样,中华料理,韩国料理等自由选择。而且,方便快捷而价格便宜的料理很受年轻人的青睐。纯正的日本料理价格高,有时就成了有钱人的专利。这样一来,传统的日本料理逐渐被遗忘,可以说对一般百姓来讲就成了奢侈品(金钱和时间)。因此,这个问题开始引起各方的注意。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明治维新后的史料入手,结合今天的饮食现状探讨了日本饮食文化优点与目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