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5)
学位论文(109)
报纸(32)
图书(10)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34)
甲午人物 (87)
历史研究 (63)
史料集锦 (16)
重要战役 (2)
按年份分组
2014(35)
2013(22)
2012(27)
2011(19)
2009(24)
2007(14)
2006(16)
2005(9)
1996(4)
193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2)
甲午战争中的“齐鲁双英”——左宝贵和宋庆
作者:戈扬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甲午战争中的“齐鲁双英”——左宝贵和宋庆
学术本应关乎生命之大体:读《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作者:余纪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清政局  甲午战争  陈寅恪  学术  洋务运动  生命  大学研究院  历史人物  作者  论文答辩 
描述:1988年初夏,硕士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并博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其中的内容后来陆续在国内学刊上发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同行认可。老实说,对此我多半是有点儿沾沾自喜的。这种沾沾自喜约摸保持了十年光景,直到1998年秋被一本小书煞住,以至于为自己当年的浅薄而羞愧难当。
从战术思想论甲午海战
作者:魏大柱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舰队  单纵队  清方  甲午海战  战术思想  镇远  定远  横队  队形  游击队 
描述:,用橹浆舰船的冲角撞击或跳邦进行白刃格斗,这时产生的是跳邦战术。十六至十八世纪,随着火炮在海战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及风帆舰船的改进,海战双方改排成一条直线进行火炮决战,相应地形成了线式战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装有蒸汽发动机和较强火炮的装甲舰船出现,舰队具有了从前所没有的抗损能力、远战突击能力及自由机动能力,海战双方逐渐采用较为疏开的队形,把舰队划分成若干个战术群,互相配合,机动作战。因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基本战术,即机动战术。这一战术早已为十八世纪末叶的俄国海军上将乌沙科夫所揭示。甲午前,马卡洛夫已经
甲午战争的重要“见证者”(中)
作者:姜晔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战争的重要“见证者”(中)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作者:陈映侨 张杰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原因教训  现实启示 
描述:,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唤起全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海权观,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奋斗。
从《申报》看甲午战后国人心态
作者:赵兴元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申报》  甲午战后  清政府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侵略者  割地赔款  台湾  光绪皇帝  辽东半岛 
描述:从《申报》看甲午战后国人心态赵兴元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马关条约》是一个空前可耻的大卖国条约,其割地之多,赔款之巨,都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这样一个卖国条约的订立,不能不引起全中国的巨大震动。不能不给国人的心理以沉重打...
近代陆军的缺失与晚清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作者:冯勇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陆军  北洋海军  地缘战略  地面战场  社会动员力 
描述:意义则是指近代化陆军对于晚清近代工业和社会动员能力成长的积极作用。而近代海军特别是北洋海军的建设很难承担起上述近代陆军对晚清而言的军事意义和社会意义。近代海军的建设,不能满足晚清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因为最终是地面战场决定了晚清反侵略战争的胜负;并且北洋海军的建设有着种种的先天不足,除了技术含量太高、成本太大、规模有限之外,建设北洋海军只能培养出极少数精英来保卫国防,不具备培养社会动员能力的功能。建设近代陆军所带来的军事意义和社会意义表明,近代陆军对于晚清反侵略战争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近代陆军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晚清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北洋海军将领群体自杀研究
作者:姜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洋海军  高级将领  群体式自杀  晚清 
描述:之间没有建立起牢固的人际关系纽带,致使群体的力量没有起到有效的遏制自杀的作用。其次,北洋海军高级将领消极的应对这场战争的心态与这些将领的自杀也有着重要的关系。此外,通过比较研究表明,北洋海军将领是一个
洋务派科技引进研究
作者:王宜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技引进  科技创新  科技观 
描述:面,洋务派的活动也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所引进的技术主要适用于军工生产,而且大多都是西方国家早已过时的技术,在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坚船利炮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大。 应当承认,洋务派的科技引进活动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有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洋务运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洋务派不仅引进了部分先进的近代科技,而且在科技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创新,使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近代科技引进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近代科学教育改革方面,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近代科技的认识,而且也为此后维新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前车之鉴。 本文力图通过对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考察,探求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引进活动中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历史作用,从引进与创新的角度来揭示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展现洋务派科技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洋务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的阶段性。从洋务运动内部发展趋势和外部国际形势的变化两个方面揭示洋务运动及其科技引进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具体地展开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特征。各章均是从科技引进的成因、引进成果及创新、科技引进的影响、科技引进与洋务派科学观的关系以及科技引进的各阶段特征等方面来展开,力图呈现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各阶段科技引进活动的成败得失。 第三部分,探讨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 本文试图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展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洋务派科技引进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活动中,洋务派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在近代科技的引进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形成了科技引进活动由探索到全面引进再到完成的三个发展阶段。二、科技引进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创新问题。洋务派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在当时的形势下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洋务派采取全新的措施,以实现中体西用的目的。洋务派的创新性活动不仅指科技引进活动的创新,也包含了在具体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科技上的创新淹没于整体上呈现被动趋势的科技引进活动中,但这并不能抹煞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的贡献。 三、科技引进活动对于近代科学教育的影响问题。在近代技引进过程中,洋务派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近代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为了在引进近代科技中不受外商的欺蒙,也为了使引进的近代科技能够更好的使用,培养中国自己的近代科技人才成为摆在洋务派面前最为紧要的事情。洋务运动期间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近代科技工作者,为近代科技的引进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在教育制度方面实现了部分近代化的改革,为打破封建科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式学堂的建立在开启民风、解除封建思想禁锢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近代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洋务派科技观与科技引进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洋务派的科技观直接影响着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开展,而科技引进活动的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中体西用总体观念的支配下,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为用”的层面,从而使引进的科技只是那些实用性较强的成熟技术,忽视了西方最新科技及其他科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为适应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需要,迫使洋务派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如科技教育等),突破了单纯技术引进的局限,也使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入。 五、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对于当今科技发展的启示。洋务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发起的近代科技引进活动,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认识洋务派在科技引进中的积极作用,结合近代科技引进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自然科学的输入及其影响
作者:宋红霞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自然科学  输入  影响 
描述:的推动作用。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逐步传入中国,而近代自然科学比较全面、系统地输入中国,则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所包括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等各门学科,从基础知识到学术理论再到应用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通过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书刊译著等种种方式,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这个时期,一批西方传教士和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如傅兰雅、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在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近代自然科学的输入及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正是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才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化所涵盖的范围又极其广泛,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