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8)
期刊文章(6)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7)
历史研究 (4)
战争概览 (3)
重要战役 (2)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3(2)
2011(1)
2010(1)
2009(3)
2002(1)
1991(1)
1989(1)
1987(2)
198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
李鸿章似一头犟牛——简谈《西风残照》的人物性格描写
作者:吴正纲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慈禧太后  讨论会  曾国荃  淮军  湘军  咸丰  人物性格 
描述: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富有情趣的曾李轶事,林林
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看近代中日改革之成效
作者:呼艳芳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改革 
描述:的态度等众多的不同导致了近代中日改革的殊异效果。
李鸿章讲“外语”
作者:文栋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外语  外事活动  外交官  翻译学  使节 
描述:清朝大臣李鸿章是个不懂外语的著名外交官,但他接待外宾的经验十分丰富,因此在外事活动中一般也能应付。他有一个自己创造的诀窍,就是在会见外国使节前,先找翻译学几句该国的语言,然后强记心中,这招帮他应付了不少外事活动。
浅析洋务运动
作者:李乐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早期民族资本  阶级性质 
描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观出发,考察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认识洋务运动与早期民族资本的矛盾,对于正确探讨洋务运动的阶级性质,是有重大意义的。洋务运动是运动变化的,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具体研究洋务运动的性质。
李鸿章与中巴《和好通商条约》的签订
作者:刘昊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喀拉多  中巴《和好通商条约》 
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忧外患相对较少,李鸿章与巴西的代表喀拉多经艰难谈判,终于签订中巴《和好通商条约》。此条约废止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进一步限制了领事裁判权,禁止向中国贩卖鸦片,在保护侨民、派驻领事等方面维护了中国的正当权益。它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从吉林机器局看洋务运动对外来侵略的抵抗思想
作者:王延开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吉林机器局  洋务运动  抵抗侵略 
描述:吉林机器局的创办和实际意义体现了洋务运动中的抵抗外来侵略的思想内涵,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悲剧人物李鸿章
作者:张伟刚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春秋。上任伊始,李鸿章就曾说:“天子以天津边海重地,番舶往来,华洋杂处,为畿辅守御之要害,非文武要臣不足以信任。” 李鸿章正是出于这种思想与动机,在天津做出了一番事业:他首先重修大沽炮台。所以如此,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的8艘军舰就出现在大沽口,并有一艘驶入海河。1858年,英法联合舰队又闯入并炮轰大沽口,几天后,美俄舰队加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 李鸿章在重修大沽炮台的同时,接办天津机器局,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火药、铜帽、子弹增产了两倍。 李鸿章在大办军需工业期间,我国第一颗水雷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艘潜水艇下水,建成了我国大陆第一条电报线,建成了第一条可供使用的铁路,正是有了这第一条不足10公里的铁路,才有了以后的开平煤矿和开滦煤矿的优质煤源源不断地运到天津,结束了进口日本煤炭的历史。也正是这不足10公里的铁路,使清王朝认识到铁路并没有破坏大清王朝的风水,才有了以后津唐铁路通车。 “有治人,有治法,不妨中外一家”,这是李鸿章为马大夫医院开业典礼时的题词,这所医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 当李鸿章得知,天津的水上运输多被洋船占领,船户被迫拆船后,建议东北运来天津的米豆,“改由奉天自行雇船运津,免使船户守候往返,增加船资”。随后,命朱其昴建轮船招商局。 当有人拐卖儿童在洋船上充当廉价劳动力时,李鸿章命立斩拐卖儿童犯,并照会各国驻天津领事,今后洋人不准买华人童工。 同治十二年(1873年),秘鲁 国使臣到津谈判建交问题,李鸿 章得知近十万侨民在秘鲁受迫害 后,向秘鲁提出停止虐待侨民,全 部安全送回中国后,方与之建交。 李鸿章在天津又建立了北洋海军和现代化陆军,在建立海陆军的同时,派员赴德国学习陆军,派严复等人赴英国学习海军,又相继建立了水师学堂和陆军学堂,聘请国外教官,培养所需人才。 甲午海战前夕,李鸿章并非主战派,他希望获得更长一点儿的和平时间,发展和壮大大清国的国力。当战败后,他又不得不在清廷的命令下,签订了《马关条约》。 建军的是他,打仗的是他,战败谈判还是他!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使天津工业遭受巨大损失。李鸿章在离开天津四年后在战火纷飞中,受命第二次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时他已无力回天了。他再次受命,与庆亲王奕勖一起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后,他在北京去世。 摘自《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丁玲,始终是寻常女子 口文/舒非 我编过丁玲的集子。那个集子是陈明选编的,编辑之仔细认真令人吃惊。几乎每一页,都见到陈明的蝇头小楷。字写得极为工整漂亮,或改一个标点,或改一个错字,甚至全书的用字都做了统一。 陈明1917年出生,比丁玲小13岁。他们在延安结缘。第一次认识是看话剧,陈明在台上演高尔基名作《母亲》里的“伯夏”,丁玲在台下鼓掌。后来陈明做了丁玲的助手。他们相恋后阻力很大,年轻的陈明因受不了压力而跟剧团。里一名年龄相若的女演员结婚。新婚夫妇一起拜访“领导”丁玲。敏感的妻子从丁陈的眉梢眼角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相爱的人。这位通情达理的新婚妻子选择离开陈明而成全丁陈。他们苦恋了5年才结合,丁玲38岁,陈明25岁。 丁玲从1955年就开始落难,前后长达24年。陈明自动请求跟随她到北大荒,接受劳改。“文革”期间,一同挨打挨斗,一起到秦城监狱坐牢。假如没有陈明,丁玲肯定活不下来。 到了我在香港跟他们认识,丁玲已是老态龙钟,而陈明才60多岁,身体还很健壮。我亲眼看到陈明一手一只皮箱,健步如飞。陈明照顾年老的丁玲就像照顾一个小孩,肥腻的东西不能吃,糖也不能多吃。 在陈明面前,80岁的丁玲像个小女孩,还会撒娇。我亲眼看见丁玲为了要吃路边的糖炒栗子而不停摇晃陈明的手臂,说:、“不买就不走。”娇憨可掬。聂华苓也说,他们在爱荷华树林中散步,丁玲把头靠在陈明肩头,好像一对年轻恋人。 丁玲是1986年3月4日去世的。弥留之际的丁玲,梦中醒来,紧紧拉住陈明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你再亲亲我!你这辈子太辛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丁玲将陈明应该找个老伴写进了遗嘱,丁玲去世之后,陈明依照丁玲的遗嘱续了弦。 瞿秋白第一次见丁玲就给她八个字的评价:“飞蛾扑火,非死不止。”再怎么“红”的女作家,始终都是一名寻常女子。 摘自《现代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