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
学位论文(9)
报纸(4)
视频(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6)
甲午人物 (14)
历史研究 (4)
史料集锦 (2)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2(3)
2011(3)
2010(4)
2009(6)
2008(2)
1999(1)
1992(2)
1990(2)
194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6)
蔡振华“三抡板斧”向国少国青国足主帅 中国足坛酝酿“洋务运动”
板斧
作者:暂无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蔡振华“三抡板斧”向国少国青国足主帅 中国足坛酝酿“洋务运动”
板斧
从汉冶萍公司的兴衰看晚清的宪政缺失
作者:周佳佳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冶萍公司  汉阳铁厂  晚清政府  有限政府  宪政缺失  近代化洋务运动 
描述:是创办于十九世纪晚期,是晚清最大的重工业企业,在其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虽然尝试了各种体制,“亚洲第一雄厂”汉冶萍最终还是走向了倒闭,其失败的原因也一直是学术界所探究的热点。对于该问题的分析,学界通常的观点是资金的短缺,人才储备的不足,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而甚少从政治环境以及法律环境来进行剖析。在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宪政的概念也随之步入了晚清统治者的视野,在19世纪末期开始,晚清也掀起了一阵立宪潮。宪法是一国法律之本,宪政作为动态的宪法,能最好的反映出宪法的实施效果,几乎可以说,一国的宪政环境是该国最基础最本质的社会环境,它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同样,宪政环境对于一国工业的发展,乃至大企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进抑或阻滞作用也是相当值得考量的。本文正是旨在以汉冶萍公司的兴衰过程为案例,来寻找晚清企业转型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来讨论在这种立宪热潮下的宪政运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而探究晚清社会的宪政缺失。本文除去引言与结束语以外,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缘起,对文章研究内容的背景做出了叙述与分析,主要对宪政兴起的过程原因做出了分析,以及对汉冶萍公司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叙述,为后文的失败原因分析做下铺垫。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对上文发展历程做出分析,得出汉冶萍公司衰败的直观原因,具体可分为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即一些制度层面的原因与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本质性的原因。同时,再通过对宪政概念的剖析,结合汉冶萍公司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与晚清宪政情况,进而分析晚清宪政环境的缺失。第三部分是在明确了一国宪政环境与一国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后,通过对晚清宪政缺失的分析,提出应该改进的地方,以达到文章以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甲午海战 真老虎打败纸老虎
作者:暂无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甲午海战 真老虎打败纸老虎
“洋务运动”的牺牲品
作者:暂无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洋务运动”的牺牲品
“新洋务运动”如何才能成功
作者:叶檀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新洋务运动”如何才能成功
留有伊藤博文印迹的日本桥公园
作者:暂无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留有伊藤博文印迹的日本桥公园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来华人员与中国教育变革
作者:陆玉芹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举制度  西学  教育变革 
描述:该文就西方来华人员与中国教育变革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
东西洋留学生的对话——以现代评论派与鲁迅为主
作者:晏洁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洋  留学生  对话  现代评论派  学术与文化  中国  西方  尚武精神  民主法治制度  东洋  救国  思想分歧  意识形态批判  启蒙思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  新文化运动  三一八惨案  女师大风潮 
描述:东西洋留学生的对话——以现代评论派与鲁迅为主
中国影视圈的“伪洋务运动”
作者:暂无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影视圈的“伪洋务运动”
1895-1900年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研究
作者:唐奇芳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义和团事件  日本对华政策 
描述:绕朝鲜问题的博弈中,日本处于与中国对等的地位、甚至占有相对的主动权。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属于主动前瞻模式。在第二阶段中,日本在东亚侵略扩张活动中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变成和其他同样在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及其以后,日本在与西方列强围绕中国问题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它的对华政策与其说是按预定的计划来发展的,毋宁说是对形势发展的回应,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变成了被动反应模式。日本利用镇压义和团时间的出兵机会,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在争夺中国中的“对等地位”,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又变回主动前瞻模式,明确地提出了对华政策的纲领。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第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国力的增强;第二,东亚国际关系形势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第三,日本政府具有充分利用机会的策略技巧。日本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上的矛盾的主要在于日本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这一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就是日本政府探索在西方列强争夺甚至瓜分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寻找日本如何处理上述矛盾、推动对华侵略扩张的轨迹,并力图探究其背后的动因。本文在整体的研究方法上采取政治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结合。政治学方法主要是指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及其动因,历史学方法主要指利用第一手史料,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的日本对华政策发展进行连续性的整理。在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时,本文还引入了一些博弈论和管理学的概念。如果本文能够稍微具有启发和创新意义,可能出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从政策制定模式的角度来考察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力图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一个连贯性的总结和阐述。第二,强调义和团事件在日本对华政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日本政府在义和团事件中明确提出对华政策的纲领,这在甲午战争后是第一次,可以看作日本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华政策初步确定的标志。第三,重估戊戌变法在日本对华政策上的影响。与戊戌政变直接相联系的日本对华政策思想中“脱亚主义”和“亚洲主义”两条路线的合流,是日俄战争后逐渐成为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指导思想的“大亚细亚主义”的开端之一,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