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船政学堂的工程技术教育
-
作者:洪巍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工程技术教育 科学教育 船政学堂 洋务运动 历史局限性
-
描述:福州船政学堂的工程技术教育
-
黄遵宪与晚清“自改革”思潮
-
作者:黄升任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政治思想史 日本国志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黄遵宪
-
描述:黄遵宪是晚清一位重要而又特殊的人物,本文试图从晚清“自改革”思潮的大背景中,对黄遵宪的改革思想及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和讨论。 黄遵宪的改革思想经历了从喜谈经世到向往民主共和,再到以君主立宪为归宿的... >> 详细
-
明治维新以前的神道哲学思想论
-
作者:范景武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维新 神道哲学 日本哲学
-
描述:众所周知,东方哲学思想研究虽然不是被完全遗忘的领域,但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东方各国宗教哲学思想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状况令人堪忧。日本问题研究形成了汗牛充栋般的成果,但神道文化尚为讳莫如深的课题,神道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则为悬而未解的课题。“明治维新以前的神道哲学思想论”... >> 详细
-
试析洋务运动时期的反洋务思想
-
作者:类娇娇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顽固派 反洋务思想 内容 原因 特点 影响
-
描述: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反洋务思想作为当时洋务思想的反面,有着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对洋务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历史和现实中探讨了
-
论洋务运动时代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历史特征
-
作者:何景春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千古未有之变局--论洋务时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企图阐明近代知识分子的发生与环境关系及产生的途径等。 3.近代知识分子发生时期的历史特征。本文重点部分。从思想意识、知识结构和生活道路的更新或变化方面展示近代知识分子发生的面貌。 4.结束语,洋务时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
-
作者:谷峪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本现代化的密秘。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康乏于过去日本遗产之七才有可能。 基于这衬想法,滩次从明治维新以前的历史谈起,试图从儒教对日本影响的角度析日本"教育兴国”并不是无缘无故
-
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谈判始末
-
作者:王萌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藤博文 《天津条约》 甲申政变 李鸿章
-
描述:决事端,这些都是建立在他分析当时中法战争局势之走向,日本国内舆论之反应,出使中国前同本政府对他的训令意见后,所摆出的对华态度。此外,伊藤此次来华所带文武随员众多,其中文官多为襄助谈判,武官除了调和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华工政策的演变
-
作者:王强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华工政策 蒲安臣条约 排华运动 李鸿章
-
描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西方国家谋求合法化的努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首先是广州的联军统领衙门逼迫傀儡巡抚柏贵承认外人在广州招工的合法化,继后劳崇光与外人制定的“招工章程十二款”进一步确认了柏贵的政策,但劳崇光
-
晚清幕府研究
-
作者:李志茗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 幕府 幕僚 陶澍 曾国藩 李鸿章 袁世凯
-
描述: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晚清幕府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幕府展开个案研究,试图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晚清幕府制度的嬗变历程及其对晚清政局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4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晚清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研究概况。根据幕府制度演变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一部中国幕府制度史分成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二个阶段,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形态。而由传统幕府演进至民国幕府,虽一度出现了明清幕府的变形,但其神韵不失,实赖诸晚清幕府。晚清幕府上承传统幕府,下启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起着前后衔接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非仅如此,它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产生并发展的,从一开始就自觉肩负着为清政府革除弊政、排忧解难乃至变法图强的重任,所以剖析晚...
-
刘秉璋军政生涯述论
-
作者:赵耀南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秉璋 李鸿章 淮系集团 军政生涯
-
描述: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的封建官僚,其仕途生涯历任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在不同的地域内和不同的职位上,刘秉璋针对实际情形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辖区内的民生、财政、吏治等项工作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同时对于外来侵略、民教冲突以及民族争端等问题也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恰当的处理,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利益,较好地完成了一个地方官僚的使命。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着重对刘秉璋自同治元年(1862)加入淮军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参去职这三十余年间的军政生涯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对其中的重大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除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立意、学术史概况和全文要旨进行了简要交代外,主要分四大部分来具体考察,要点如下:第一部分:刘秉璋军政生涯的淮军时期。刘秉璋进士出身,在淮军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