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6)
学位论文(20)
报纸(20)
图书(8)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13)
甲午人物 (56)
历史研究 (50)
重要战役 (7)
史料集锦 (2)
按年份分组
2014(10)
2013(12)
2012(14)
2010(17)
2009(11)
2008(16)
2006(8)
1999(5)
1987(4)
195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8)
晚清王朝之殇(30)——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吕舒怀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晚清王朝之殇(30)——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安重根纪念馆在华开馆 他曾击毙伊藤博文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安重根纪念馆在华开馆 他曾击毙伊藤博文
菅直人“扶正”副外相 竭力求稳 日本新外相选定伊藤博文玄外孙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菅直人“扶正”副外相 竭力求稳 日本新外相选定伊藤博文玄外孙
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翟文栋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已经被阿英先生收录在《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另外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4部。所以,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保留至今的直接或间接描写甲午战争的清末民初小说作品共有22部。 本论文在对阿英先生的《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收录的甲午战争小说作品补遗的同时,再现了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分析了清末民初中国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军队、日本士兵等典型形象,探寻了清末民初甲午战争小说的描写特点、叙事特征等。 本论文主要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然后,对国内甲午战争文学的集大成者阿英先生及其作品进行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人调查整理,补遗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未曾收录的13部甲午战争小说作品及4部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 第二章主要...
我国海军将举行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我国海军将举行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
足球“新洋务运动”思考-走出国门不能重复老路
作者:暂无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足球“新洋务运动”思考-走出国门不能重复老路
《佐治刍言》在晚清的译介与影响
作者:鲁紫鹃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佐治刍言》  傅兰雅  洋务运动时期  晚清时期  翻译策略 
描述:的译著则较为稀少,因此,在西方社会只是一本普及读物的《佐治刍言》,在晚清社会却成为人们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书籍,对当时人的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佐治刍言》是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的产物,可它的广泛传播却是在维新运动期间,其在知识界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维新派人士之间,对维新运动的发展贡献了一臂之力。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问题研究
作者:许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化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 
描述:教学带来难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洋务运动的经济近代化的主题渐渐为人们所公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全面认识洋务运动“在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需要和可能。 本文拟在初中历史的特定教学情境中,以新课程理念面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特征展开。主要探讨如何以近代化视角面向初中生进行近代工业的产生、教育的发端、人物的评价和对于洋务运动的整体评价等方面内容的具体教学。在教学中力求实现理性认识100多年前的人们的奋斗经历,加深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培养学生的现代价值观念、对于历史的判断和对于未来的远见。
日本外來语研究:以外來语充斥之社会现象为主
作者:黄美娥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來语  外语  充斥  社会现象  明治维新  国际化  英语 
描述:亦有直接使用像「宅急便」等的日文經驗。更可在一般的電視節目及廣告中聽到或看到日文。也野x灣尚未像日本一樣,有外來語充斥的現象,但隨著國際化及全球化而產生的外來文化衝擊,台灣也不得不探討隨外來文化而置的外來語議題。因此,筆者希望借由對日本外來語的研究,以作為日後台灣研究外來語問題之參考。本論文共計四章。首先,序章旨在闡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研究範圍、方法及特色。第二章則在闡述外來語的定義及時代背景。第三章則在探討外來語使用現狀之比較及日本人喜歡用外來語的原因及理由。第四章則為終章,旨在闡述將來的傾向及今後之展望。
洋务时期驻外使节群体及其中西文化观研究
作者:周文海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外交  洋务运动  使节  中西文化  传统学术 
描述:晚清政府先后向欧洲、美洲、日本派出驻外使节二十余人次,形成了一个奔走于东西洋之间、专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使节群体。驻外使节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是以传统官僚的身份去切实感受资本主义文明,在中西学术文化激突的前沿行使自己的使臣职责。虽然每个人的情形不尽相同,但他们共有的出使经历都促使其在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为导致其从传统官僚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思想活跃,因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外交官员,同时也是向西方求教的学生与融汇中西学的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审视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加剧了自身对传统儒学的质疑与批判。在中西对比的过程中,他们体现出三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就一些有关中西学术与文化的问题阐发了新的主张。本文拟就对洋务时期的出使背景及该群体成员在功名、籍贯、年龄、有无佐幕经历、出使前官职与品秩、回国后的归宿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他们共同所有的群体性特点。并就他们在中西对比中的三种思维与一些新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进行一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