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31)
学位论文(53)
会议论文(11)
报纸(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31)
历史研究 (46)
甲午人物 (25)
重要战役 (1)
史料集锦 (1)
按年份分组
2013(31)
2011(23)
2010(17)
2009(24)
2000(4)
1994(9)
1979(1)
1961(3)
1957(1)
195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4)
绝版李鸿章(十二)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绝版李鸿章(十二)
绝版李鸿章(一)
作者:暂无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绝版李鸿章(一)
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
作者:田毅鹏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华夷观念  甲午战争前  华夷秩序  甲午战后  朝贡制度  华夷之辨  梁启超  藩属国  日本  第二次鸦片战争 
描述:本文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造成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感,击碎了国人的“天朝梦”。而最后一个朝贡国的丧失,则使华夷观念失去存在基础。战后中国思想精英开始对华夷观念进行深刻反省,这一切都标志着华夷观念的最后崩溃。
晚清李鸿章外交策略述论
作者:张凌宇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一、晚清外交的国际、国内环境 大清帝国从乾隆后期开始,国势日趋衰落。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日益崛起。 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升的势头相反,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包括统治阶级都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综合国力日渐衰微。 李鸿章独揽当时中国军、政、外交大权达30年之久,参与并主持了几乎所有的清朝重大外事交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及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外须和戎”、“实力外交”以及“以夷制夷”等几个方面。 二、“外须和戎”的策略 “和戎”实际上就是维持和局。李鸿章的“和戎”观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关:第一,中国当时的国力状况及其与西方列强对比的过分悬殊。第二,致力于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第三,当时远东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清政府“借师助剿”政策是促成李鸿章“外须和戎”策略的外部因素。第四,“和戎”外交策略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提出、制订到实施都贯彻和体现着儒家的思想。 “和戎”列强,实现和平,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变法以求自强自立,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
寻找北洋海军的踪迹(十七)
作者:暂无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寻找北洋海军的踪迹(十七)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之后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之后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与外国文学
作者:黄学军  年份:199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品文  中西交流  洋务运动 
描述: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与外国文学
近代中日两国聘用外籍专家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茂慧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明治政府  外籍专家  聘用  差异 
描述:两国在对洋员的选聘条件及使用管理上也存在差异。(1)洋务派在与洋员签订的合同中,对其权限的规定较为宽泛,且含糊...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作者:董明月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  思想启蒙  军事  经济  教育 
描述: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具备了一支与传统的八旗、绿营、水师迥然不同的新式国防力量;出现了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及与其相联系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同时,近代化还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等领域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并希望通过这些探讨获得一些对当下改革的启示。
郭嵩焘“本末”观研究
作者:林雅琴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郭嵩焘  本末观  经世致用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描述:焘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部分内容,进而探寻中国近代化的轨迹,揭示中国通向近代化道路的坎坷。更要向郭嵩焘不畏世俗、敢于坚持真理的斗争精神,表示钦佩。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其“本末”观的形成过程,以此说明由于时代变迁大势的推动作用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本末”,提出了一条新的救国之道;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其“本末”观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本末,即“以通商为本”、“以政教为本”和“以人心风俗为本”,表明郭嵩焘主张从制度层面、思想意识层面向西方学习。他不仅意识到了西学“体用不二”、“本末有序”,还了解到了中国学习西方的轻重缓急。郭嵩焘学习西方“本末”的思想,完全不同于“中体西用”模式;第三部分评价了其“本末”观的历史地位。郭嵩焘的“本末”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不仅包括了“保邦制国”的经世思想,开放的近代观念,而且具有超前的现代价值,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在理论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第四部分是结语,概述了其“本末”观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评价了郭嵩焘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