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89)
学位论文(66)
报纸(58)
图书(13)
会议论文(13)
视频(6)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595)
甲午人物 (26)
历史研究 (15)
史料集锦 (6)
重要战役 (3)
按年份分组
2013(35)
2012(50)
2009(46)
2006(14)
2000(11)
1997(15)
1996(10)
1991(13)
1980(6)
1957(3)
按来源分组
其它(645)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
作者:徐泰来  年份:198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
国外洋务运动研究概述
作者:张仲礼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国外洋务运动研究概述
一次值得注意的明治维新论争:“国际明治维新会议”综述
作者:本刊特约学术通讯员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次值得注意的明治维新论争:“国际明治维新会议”综述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听彭禹老师《洋务运动》一课有感
作者:邱剑锋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教学  洋务运动  老师    新课程改革  历史课堂  历史教师 
描述:些认识。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维新变法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于慧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与日本  学校音乐教育  思想比较研究  维新变法  明治维新  音乐教育思想  汉文化圈  中曾根康弘 
描述:在音乐教育思想,文化特征等发展上有极大的共通之处,研究日本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概况并比较两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上的差异,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如何理解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作者:袁凤英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破产  民用企业  清政府  李鸿章  宣告  战败  主要内容  洋务派 
描述:,从根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及其启示
作者:李克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  明治维新  青少年教育 
描述:源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家改革中日本留学教育的作用与启示
作者:王延南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留学教育  大化革新  明治维新 
描述:在两次国家改革中,日本依靠留学教育把外国先进的知识引进国内,成功实现了社会转型,完成由弱国变强国的三级跳,留学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弹头装药看黄海海战中日双方炮弹效能
作者:陈悦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海海战  炮弹  黑火药  发射药  弹头  北洋海军  装药  中日  大口径火炮  决定作用 
描述:对甲午黄海海战的某些细节予以探析。 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海军装备的炮弹大致有开花弹、子母弹、实心弹等种类,对于打击敌方舰船而言,开花弹是其中最具威力的一种,因而也是本文讨论的要点。当时大口径火炮的炮弹主要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即弹头与发射药,由于考虑到弹头较重,为了便于运输、装填,弹头和发射药没有固定组合在一起。使用时,先把弹头装入炮膛,再将用丝织品包裹成药包样式的发射药填入,通过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膨胀力将弹头推射出炮口。 为了达到破坏、毁损敌舰的目的,开花弹的弹头内都填装有炸药,以便击中目标后能引起爆炸,弹头装药的威力直接影响到炮弹的爆炸效力。19世纪中后期,用来填充在弹头内的炸药大都还是古老的黑火药,这种由中国古代方士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如果在敞开的环境下点燃,只能发生伴随有浓烟的燃烧,只有在封闭条件下点燃时才会爆炸,其最通俗的例子就是中国妇孺皆知的爆竹。
1895-1900年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研究
作者:唐奇芳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义和团事件  日本对华政策 
描述:绕朝鲜问题的博弈中,日本处于与中国对等的地位、甚至占有相对的主动权。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属于主动前瞻模式。在第二阶段中,日本在东亚侵略扩张活动中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变成和其他同样在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及其以后,日本在与西方列强围绕中国问题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它的对华政策与其说是按预定的计划来发展的,毋宁说是对形势发展的回应,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变成了被动反应模式。日本利用镇压义和团时间的出兵机会,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在争夺中国中的“对等地位”,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又变回主动前瞻模式,明确地提出了对华政策的纲领。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第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国力的增强;第二,东亚国际关系形势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第三,日本政府具有充分利用机会的策略技巧。日本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上的矛盾的主要在于日本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这一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就是日本政府探索在西方列强争夺甚至瓜分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寻找日本如何处理上述矛盾、推动对华侵略扩张的轨迹,并力图探究其背后的动因。本文在整体的研究方法上采取政治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结合。政治学方法主要是指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及其动因,历史学方法主要指利用第一手史料,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的日本对华政策发展进行连续性的整理。在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时,本文还引入了一些博弈论和管理学的概念。如果本文能够稍微具有启发和创新意义,可能出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从政策制定模式的角度来考察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力图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一个连贯性的总结和阐述。第二,强调义和团事件在日本对华政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日本政府在义和团事件中明确提出对华政策的纲领,这在甲午战争后是第一次,可以看作日本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华政策初步确定的标志。第三,重估戊戌变法在日本对华政策上的影响。与戊戌政变直接相联系的日本对华政策思想中“脱亚主义”和“亚洲主义”两条路线的合流,是日俄战争后逐渐成为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指导思想的“大亚细亚主义”的开端之一,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