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31)
学位论文(53)
会议论文(11)
报纸(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31)
历史研究 (46)
甲午人物 (25)
重要战役 (1)
史料集锦 (1)
按年份分组
2013(31)
2011(23)
2010(17)
2009(24)
2000(4)
1994(9)
1979(1)
1961(3)
1957(1)
195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4)
论李鸿章在中国早期铁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唐益年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政治人物  李鸿章  铁路建设  历史作用 
描述: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与清政府内部保守派官员先后进行了有关铁路问题的三次大论战,终于促使清朝统治者下定决心,宣布铁路为“自强要策”,应当“毅然兴办”,统筹全局“次第推行”。从此,中国的早期铁路建设终于得以启动。
甲午战争的反思
作者:孙惠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华民族  北洋舰队  清政府  受奇耻大辱  中国人民  李鸿章  台湾人民  爱国主义教育  康有为 
描述:拓万
创智的“洋务运动”
作者:黄智勇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外籍人才  企业战略 
描述:它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的企业是否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怎样去吸收?有什么样的障碍在阻碍我们的吸收?怎样消除这些障碍?本文试图从创智的吸收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实践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江户时代的尊王思想与明治维新
作者:刘琳琳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户时代尊王思想  近代化  幕藩体制 
描述:具有这种特异的性质和功能,所以它在幕末时期能够促使下级武士打破封建等级观念和藩本位意识的束缚,积极投入倒幕维新运动,推动了近代国家体制所要求的全民一致效忠国家意识的形成,从而在日本近代化起步阶段发挥了
新教华文教会学校的编译活动研究:以洋务运动前的教会学校为中心
作者:刘静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教  教会学校  编译活动  文化辐射 
描述:新教华文教会学校的编译活动作为西学东渐序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了中国近代翻译事业高潮,在客观上成就了中国第一批具备较系统西学知识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个具有良好外文修养的编译人才群体。其编译活动在带来西方的教育制度、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革新出版理念的同时,也是跨文化传播的最初实践者,第一次系统搭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并通过创造性的出版活动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出版业。另外,西书汉译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体系,也给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提供“放眼看世界”的资料来源,使其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洗礼,逐渐接受基督教文明、近代科学观念以及民主制度理念,从而开始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探索救国之路;汉文西译为西方人打开了一个一窥中华帝国真颜的窗口,某种程度上重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客观上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安重根和尹奉吉义烈斗争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婧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国独立运动  安重根  伊藤博文  尹奉吉  虹口公园 
描述:完全吞并之前发生的义举,而后者则是韩国完全被日帝吞并的20年后发生的义举。自日本实施“大陆政策”开始,中、日、韩三国的基本矛盾都是以日本侵略和中、韩的反侵略为主旋律。在中、韩人民的英勇抗争中,日本还是于1910年吞并了韩国,在韩国政治、军事上建立独裁,经济、文化上建立殖民体系,对韩国人民进行着严酷的统治。中日的民族矛盾也伴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膨胀,逐渐转变为主要矛盾。安重根和尹奉吉的义烈斗争是以韩国的独立为目标,是为了挽救赢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的英勇牺牲。两人在叙述义举的原因时,安重根更多的是从他个人对伊藤博文政策、行为的看法出发。然而,尹奉吉的“虹口爆炸”事件却不仅仅是以他个人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受到了外力特别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影响。两起义举都发生在中国,一个在哈尔滨,一个在上海,从事件本身来看,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在行动的过程中,两人都是在严密的搜查和警戒中顺利进入现场的,都只是针对日本军政界要员,并没有伤及无辜。但两人采取的义举方式是不同的,一个是枪杀,一个是投弹,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且中国人只参与后者的行动却没有参加前者的行动,这是由于中日矛盾的逐渐升级和中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安重根和尹奉吉的义烈斗争都是有别于现代恐怖主义活动的爱国行动。两起事件发生后,中国民众和官方对韩国人大多抱以同情之心,对义士的英勇行为赞叹不已。虽然义举发生后,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后果: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给日韩合并的激进派增加了吞并韩国的借口;“虹口爆炸”事件后,日本军警对法租界的韩侨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韩国临时政府也不得不离开战斗了多年的上海。当然,以安重根为开端的义烈斗争在韩国运动中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使中国国民政府看到了韩国革命者的英勇和智慧,了解到这是一支可以合作抗日的组织,从而开创了韩国独立运动从义烈斗争走向中韩联合抗日的道路。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三,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
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
作者:赵亚丽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以夷制夷”  李鸿章  “联俄制日”  《中俄密约》  东三省交涉 
描述:开始热衷于“联俄制日”,1896 年,李鸿章与俄国又签订了《中俄密约》等约。但《中俄密约》不仅 没有实现“联俄制日”,反而为俄国扩大在华权益打开了方便之门。八 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军占领了东北。李鸿章不顾清朝内其他政治派别 的反对,坚持要在俄国事实上并吞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进而沦为俄国 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本文根据历史事实,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收集、整 理,运用历史分析手段,对论文有关内容进行探讨和论述;并尽量对 有关事件做出比较清楚的阐述和说明,力争使评论客观和公正,争取 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模糊认识给予澄清。
袁世凯与中韩宗藩关系
作者:片忠范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袁世凯  宗藩关系  闵泳翊  闵妃集团  大院君  李鸿章 
描述:袁世凯与中韩宗藩关系
李鴻章的對韓政策(1876ㄧ1882)
作者:鈴木修  年份:197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鴻章  對韓政策  朝鮮  藩屬 
描述:接受 國際間的對等外交觀念,而中、韓間的宗屬關係,亦在外力壓制之下開始動搖。 李鴻章於清同治九年( 一八七○年) 就任直隸總督,並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參與當 時中國的外交事務,其對朝鮮「東土屏蔽」的地位最為重視。 本文就李鴻章在壬午事變前後的對韓政策,逐漸由「放任」轉變為「牽制政策」的漁 變過程與歷史情景加以探討。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文除前言、結論外,內分三章:第二章「朝鮮與西方各國的通商 」,主要為壬午事變前,朝鮮對外政策與對外關係的背景。第三章「李鴻章與朝鮮的 門戶開放」,重點為在李鴻章的勸導下,朝鮮與西方各國交涉的實際狀況。第四章「 李鴻章與朝鮮的外交」,則是就壬午事變前夕與爆發後,有關李鴻章介入朝鮮外交事 務決策的程度。 總之,一八八○年代李鴻章的對韓政策,實藉列強的勢力以牽制日本的入侵,即採取 「以夷制夷」政策,促進美英法等國與朝鮮訂立通商條約,即為此一政策的運用。而 其政策推行的結果,由消極放任、暗中操縱,轉為積極干預,其結果扭轉了中韓屬邦 關係,並將朝鮮推向國際社會,就中國漸受侵奪的宗主權而言,李氏的對韓政策,實 有其階段性的成就,但卻促使朝鮮淪為列強角逐之對象,可謂得失互見。 #50010421.abs #50010421.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