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
期刊文章(29)
会议论文(4)
学位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40)
战争概览 (20)
历史研究 (16)
史料集锦 (6)
按年份分组
2014(15)
2012(16)
2011(16)
2009(3)
2008(1)
2007(6)
2004(1)
1996(1)
1995(1)
1994(5)
按来源分组
其它(82)
晚清吏治的腐败与洋务运动的失败
作者:谢世诚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清吏治  腐败  洋务运动  失败 
描述:处理政治改革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这一关键的问题 ,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甲午以前国人对现代化先决条件的探索
作者:李怀印  年份:199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决条件  现代化进程  李鸿章  郑观应  科举制度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人  政治权力  统治阶层  士大夫 
描述: 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包括许多方面,政治方面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关键之点。现代化的政治前提所强调的首先是一批现代化的“干部”亦即领导力量的形成,以及政治权力从传统领导阶层向现代领导阶层的转移。其次,当权力转移之后,新兴现代国家能不能制订一系列有助于启动现代化进程的恰当政策,
甲午战争的发生绝非偶然
作者:戚俊杰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  中国  甲午战争  侵略 
描述:史档案就可以清楚地说明,甲午战争的发生绝非是偶然的。
甲午战争前夕上海民族资本近代机器工业投资规模的估计
作者:黄汉民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上海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十九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发生最早、建厂较多的行业,是机器工业,即通常所指的修配和制造船舶及机器的行业。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厂的业务,已从最初的船舶另配件的修配,逐步向仿造小火轮、缫丝机、车床等
也论翁同和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与责任
作者:朱金甫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翁同和  中日甲午战争  李鸿章  光绪帝  北洋舰队  北洋海军  日本海军  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前  清军 
描述:也论翁同和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与责任
一幅珍贵的木版年画——年画《炮打日本国》评介
作者:张建国 朱学山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木版年画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侵略者  山东省惠民县  山东惠民县  国家图书馆  左宝贵  俄罗斯  清河镇  平壤 
描述:存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这幅年画,刻印精细,以盈尺之大的扇面,以精练的技法,描绘了百年之前一场中朝人民协同作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宏伟的战争场面。它把人们引入了百年前的场面。
不能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定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作者:吴晓军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失败  近代历史  富国强兵  史学界  简单化 
描述:不能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定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吴晓军史学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定论,即把甲午战争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或失败的标志,原因在于洋务运动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如果将洋务运动纳入中国近代历史整体中去考察,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是把复杂曲折的历...
甲午战争前的朝鲜问题与中日关系
作者:南昌龙  年份:198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朝鲜人  甲午战争  西方列强  朝鲜问题  日本人  朝鲜政府  中日关系  明治维新  清政府  不平等条约 
描述:一八六八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方面遭受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另一方面却得到英美的帮助和支持,侵略近邻的朝鲜和中国。关于甲午战争前的朝鲜问题与中日关系,国内外史学界持论轩轾。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谈己见。
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看近代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作者:邓运山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抗日战争  民族觉醒 
描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以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换来的,在我们民族的觉醒过程中,尤其与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几次侵略战争关系甚大。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曾先后发起过三次倾国之战,即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三次战争给中华民族当头三棒,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1886年李鸿章、拉德仁天津会谈与中、俄朝鲜政策
作者:陈开科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拉德仁  天津会谈  朝鲜政策 
描述:件",挑战中朝宗藩关系体制。为了解燃眉之急,也为了长远协调中、俄朝鲜政策,1886年9月,李鸿章邀请俄国驻华代办拉德仁至天津进行了五次会谈,最后双方达成了具有实效的口头"君子协定",不但杜绝了"韩俄密约"、迫使英国退出了"巨文岛",且双方都承诺"不占朝鲜领土"、(有条件地)"不改变朝鲜现状",中、俄两国从战略上建构和协调了彼此的朝鲜政策,对维持甲午战前东北亚局势的相对稳定起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