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6)
期刊文章(49)
视频(5)
学位论文(4)
图书(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93)
战争概览 (82)
历史研究 (18)
史料集锦 (10)
重要战役 (3)
按年份分组
2014(11)
2012(8)
2011(79)
2010(15)
2009(12)
2007(13)
1999(2)
1995(4)
1990(2)
198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6)
洋务运动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
作者:刘良明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文学  小说理论批评 
描述:统面貌的小说理论批评发生新变化,开始引进、借鉴西主小说理论。
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兼论金玉均被刺与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
作者:戴东阳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驻日使团  金玉均  井上馨  陆奥宗光  甲午战争 
描述:到小笠原岛。甲午年金玉均赴沪被刺,鉴于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此前与金玉均交往的目的颇为复杂,随同金赴沪的中国驻日使馆翻译吴葆仁预先也不知情,以李氏父子及中国驻日使团为代表的清政府是否预先参与暗杀尚无确据。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金玉均赴沪被刺前后,始终与朝中两国积极沟通,步调一致。日本出兵朝鲜及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与金玉均被刺没有事实上的关联。
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作者:安秀玲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教育改革  历史作用 
描述:推翻幕府统治后建立的明治政府 ,为适应发展资本主义 ,“殖产兴业”的需要 ,进行教育改革 ,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还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效对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有所启迪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作者:汪增相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近代化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国家干预经济 
描述: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论近代日本由藩阀体制向桂园体制的转变
作者:杨爱芹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产阶级  藩阀  日本政府  伊藤博文  政党内阁  甲午战争  议会  自由党  政治民主化  宪政党 
描述:论近代日本由藩阀体制向桂园体制的转变杨爱芹所谓藩阀,是指这样一个政治领导者集团,他们“出身于旧藩武士阶层;实现了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从明治政府的创立到1890年议会政治期间,一贯位于政府的中枢地位;领导了维新以来诸变革”①。这些藩阀出于维护国家主权和...
简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作者:郑春奎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  思想 
描述:章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又进而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重要思想;在与顽固势力论争的过程中,又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的思想,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的洋务事业、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比。但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其积极性、进步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比较研究
作者:苏生文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伊藤博文  甲午战争前夕  陆奥宗光  外交策略  “以夷制夷”  日本政府  清政府  谈判  俄国 
描述: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比较研究苏生文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是近代中日两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们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日两国近代化的进程。而外交活动又是其至关重要的方面。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之间曾经有过多次交锋。其中以甲午战争前后的交锋最为激烈,影响...
威海卫与北洋水师
作者:秦海波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水师  威海卫  甲午战争  刘公岛  李鸿章  北洋海军  明王朝  博物馆  计程车  丁汝昌 
描述:威海一向是神州大地的前哨。1398年明王朝因"倭寇"之患而在文登县境创设威海卫。威海即"威震海疆"之意。"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
洋务运动中第一个钢铁企业--贵州青溪铁厂始末
作者:杨开宇 廖惟一  年份:198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就经营的内容看,有一个由军事工业发展到民用工业的过程;就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看,有一个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过程。本文就全国第一个官商合办的民用近代钢铁企业即青溪铁厂的始末,探讨洋务运动与贵州的联系及其上述转变过程的必然性、共同性与特殊性。
李鸿章的河务实践及其历史教训
作者:王显成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河务实践  历史教训 
描述: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军民合一,共修水利等河务实践使直隶局部地区一定程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吏治有所好转,社会较前安定,但因惩治腐败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无法从根本上振兴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