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17)
报纸(643)
学位论文(92)
会议论文(36)
图书(29)
图片(3)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1277)
甲午人物 (255)
战争概览 (195)
重要战役 (68)
史料集锦 (26)
按年份分组
2014(517)
2013(88)
2012(113)
2011(87)
2009(65)
2008(72)
1997(32)
1995(66)
1994(126)
1988(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821)
談沪剧《甲午海战》的改編
作者:方任  年份:196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海战  中国人民  沪剧  邓世昌  帝国主义  历史悲剧  象征性  北洋水师  上海市  演出 
描述:安排上,經过认真研究,作了一定程度的改动,可以看出剧团在这工作上所付出的劳动。沪剧《甲午海战》改动原剧最大的,是删掉了話剧本的第八场。这一场戏,本来存在着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一场戏象征性地反映了甲午战爭以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前景,也把邓世昌的那把宝剑以及另外一些人物作了最后的交代,因
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作者:孙锡平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中国的现代化  江南制造总局  现代民族主义  中国现代化  军事工业  “中体西用”  张之洞  民用工业 
描述: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视角来探寻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地位。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首先,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
日本报纸的萌芽及其特点分析——17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动乱时期报纸的发展
作者:王东艳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特点分析  日本锁国  日本报纸  17世纪  近代报纸  新闻  巴达维亚  维新政府  锁国政策  初至 
描述:日本报纸的萌芽及其特点分析——17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动乱时期报纸的发展
公元前300年:大连的“历史原点”?
作者:王天明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大连市  大连湾  公元前  大连地区  历史悠久  旅顺口  北洋海军  原点  辽东半岛 
描述:大连市是一个悠久而又年轻的城市。说其历史悠久,是因为远在殷商时代,辽东属青州。而西周时,辽东属幽州。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奉命率大军反击东胡。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亦筑
军事对比:中日甲午陆战清军败因探略
作者:孙洪波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陆战  清军  武器装备  李鸿章  清政府  战略方针  旅顺口  军事工业  鸭绿江  败因 
描述: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日两国各自命运的划时代重大事件。清军的失败,至今仍令人深思。其中,军事的失败是关键。以往研究此问题多从清军单方面入手,缺少中日双方对比研究。笔者拟就双方战略战术、军事力量对比,探讨清军陆战失败的原因。一...
湘军与甲午战争
作者:刘大可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湘军集团  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命运  李鸿章  日军  清统治集团  失败  清政府  清军 
描述:,以及湘军在军事上的诸多缺陷。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湘军历史命运的终结。
《走向共和》是否拔高李鸿章?
作者:刘江华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章手下大将程学启也与太平军8位首领签订了盟约,而且由洋枪队的英国人戈登签字做保人。但最后,程学启却要杀掉这8个人,尽管自古以来,杀降不祥!但李鸿章并没有阻止,结果导致几千人被杀。事后,戈
洋务运动与中国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作者:胡玉娟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  物质生活  工业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描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文化教育近代化,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的交通近代化和通信近代化,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产生
甲午战争时期英日地位的变换
作者:叶文郁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殖民利益  国际关系  英国  日本  甲午战争 
描述:,对三国干涉还辽采取默许态度,迫使日本屈服。该战间接地使英国实现了利用新盟友打击老对手的外交目的,但付出了退出东亚的代价;而日本则利用大国矛盾,竭力壮大自身,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远东英国殖民时代结束,日本成为东亚主角。
黄遵宪关于甲午战争的诗意裁判
作者:邓达文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遵宪  甲午战争  诗意裁判 
描述:相的艺术概括中,不但表现了诗人对于这场战争的强烈感情,而且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的反感、批判和对新制度的渴望、景仰,反映了近代维新派变法图强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