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21)
报纸(593)
学位论文(83)
图书(28)
会议论文(28)
图片(3)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1265)
战争概览 (115)
甲午人物 (106)
重要战役 (64)
史料集锦 (7)
按年份分组
2014(491)
2013(75)
2012(92)
2011(61)
2009(58)
2006(41)
2002(31)
1996(26)
1994(116)
1990(17)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57)
北洋海军的教科书--《电气水雷问答》
作者:杨根有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北洋海军的教科书--《电气水雷问答》
洋务运动中的北洋海军
作者:郑云山  年份:198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洋务运动中的北洋海军
甲午中国战败琐议
作者:郭世佑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北洋舰队  洋务运动  左宗棠  中国近代史  《李文忠公全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  洋务事业  日本海军 
描述:方大国”不仅败于首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者,而且败于同属东方文明圈并且还是靠吸吮盛唐文明的乳汁发育成人的“蕞尔岛国”日本而更加显得难堪,故一个世纪以来,炎黄子孙们从那令人悲酸的败局中所引发出
冰心之父的海军生涯——记北洋政府海军次长谢葆璋
作者:唐宏 王红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北洋舰队  北洋政府  海军部  冰心  台海  水师学堂  黎元洪  中国海军  甲午海战 
描述: 谢葆璋是现代著名作家谢冰心的父亲。他早年投身海军,参加过著名的甲午海战,后官至北洋政府海军部次长,是清末民初中国海军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投身北洋海军 谢葆璋,字镜如,1865年1月3日出生于福州。父亲谢銮恩,字子修,是一位颇有些声望的塾师,在福州城内的道南祠授徒为业。谢銮恩
丁汝昌甲午年援旅问题探讨
作者:吕良海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汝昌  史学界  旅顺  军事思想  李鸿章  战役  问题探讨  北洋舰队  大连湾  联合舰队 
描述: 丁汝昌甲午年对救援旅顺所采取的态度及其表现究竟怎样,史学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对于正确评价丁汝昌在金旅战役期间的活动,研究丁汝昌的军事思想,以至总结金旅战役的经验教训,都
对历史负责——史学界重评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纪实
作者:林谋荣 林伟功  年份:199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伯谦  甲午海战  史学界  中国近代  北洋海军  研讨会  历史学家  爱国将领  日本研究  问题研讨 
描述:战史料,多方为其伯公辩诬后,认为澄清中日关系史上的这段史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主动向方女士邀稿。编辑部细读了方女士的来稿,并查阅大量资料后,为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也是对方伯谦及其亲属负责,决定在本刊开展学术讨论,并将方丽祥的文章题目改作《为我伯公方伯谦鸣冤》,附编者按语,在1988年第2期《日本研究》杂志全文发表,引发了关于重新评价方伯谦的这场学术争论。感谢海内外史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踊跃来稿,据理争辩,使历史的本来面目愈加真切。 1991年9月13至14日,在中国近代海军发祥地福州,召开了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数十名专家学者,以史料为依据,深入探讨,意见趋于统一,一致认为方伯谦没有投降,不是,“逃兵”。综观他对北洋海军的建树和两次海战中的表现,应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海军中的爱国将领。研讨会...
甲午战争前后的翁同龢与张謇
作者:华强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謇研究  甲午战争  李鸿章  朝鲜  科举考试  文廷式  晚清政局  重要影响  日本海军  长庆 
描述:9世纪70年代。1876年,张謇在淮军吴长庆部担任幕僚,负责起草重要案牍,深受吴的倚重。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入朝平定叛乱。兵变平息后,日本趁机在朝鲜扩张势力,引起张謇的关注。他认为,凭藉中国驻朝兵力,朝鲜虽暂可保全,但终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朝鲜日后必遭日本侵略
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作者:雷颐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当非偶然。
甲午战争:近代中国历史转折
作者:马勇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题由来 在甲午战前,洋务运动已进行了34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日韩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作者:蒋丰 萨苏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韩  建筑材料  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  国有 
描述:在日本福冈市太宰府,有一座带有庭院的单层别墅,看上去已经颇为破败。尽管这里不为人所知,但这座建筑却与中国有着奇特的关系:它的建筑材料大多来源于两个甲子前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的清朝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