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47)
报纸(78)
会议论文(8)
学位论文(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160)
战争概览 (96)
历史研究 (54)
史料集锦 (22)
重要战役 (10)
按年份分组
2014(52)
2013(20)
2012(26)
2011(31)
2010(17)
2009(15)
2008(18)
2007(12)
2003(12)
1995(10)
按来源分组
其它(342)
论甲午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日本观
作者:韩小林 冯君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  中国社会  日本观  李鸿章 
描述: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关条约》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作者:吴松芝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侵略  动机 
描述: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并精心策划的一场有重大战略预谋的侵略战争。战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完全按其意图所签署的《中日马关条约》,是其发动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的的真实表述,揭示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真实原因,即进行领土扩张、谋取霸权地位以及缓和国内的经济及社会矛盾。
新书评介:石泉,《甲午战争前後之晚清政局》
作者:林文仁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新书评介:石泉,《甲午战争前後之晚清政局》
李鸿章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方“主角”论质疑
作者:竺柏松  年份:198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中日甲午战争  慈禧  清朝政府  中日战争  军事外交  北洋海军  光绪帝  西太后  总理衙门 
描述:他,签订《马关条约》的也是他”;又有说“李鸿章是战争的总指挥和中外交涉的负责人”,等等。我认为,这些说法不仅与史实不符,而
1947年:中国索回北洋海军两舰铁锚
作者:宇光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中国    日本东京  日本海军  中华民族  巡洋舰 
描述:的怀抱。
北洋水师,用100多年时间才能读懂
作者:杨晓东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水师  才能  时间  甲午战争  慈禧太后  颐和园 
描述:在甲午战争的悲怆史中,历来有一句声讨“直把昆明换渤海”,就是针对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而言的。
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威海船械(二)
作者:徐泓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洋海军  徐建寅  海船  丁汝昌  李鸿章 
描述:1895年1月17日傍晚,李鸿章给丁汝昌发密电称,“闻徐建寅力赞马复恒任海军提督一职,即日筹度,密复。”
走向翻译之路:北洋水师学堂时期的严复
作者:黄克武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严复  吴汝纶  吕增祥  北洋水师学堂  天演论 
描述:84 年,他「以天津水师学堂办有成效J '得到奖叙。1889 年初「奉委会办天津水师学堂事宜J '再於1893年底升为「总办」。 第二,严复参与科举考试的经过及其影响。严复任职天津期间,为获得晋升机会,有超过十年以上的时间在准备科举考试,曾四度参加考试,均惨遭失败。科举的经验,一方面让他认识中国制度的严重弊端,另一方面亦让他得以磨练文字技巧,莫立中学基础,使他後来能以典雅文字翻译西书而扬名於世。 第三,严复与吕增祥、吴汝纶之交往,及其对《天演论》的影响。严复与吕增祥、吴汝纶三人均属李鸿章集团。吕增祥与严复是好友兼亲家;吴汝纶则在1896 至1903 年间与严复密切来往。吕、吴均曾为严复润饰《天演论》的翻译文字,因此《天演论》的成就其实不是严复个人的成就,吕增祥、吴汝纶等师友都贡献了一部份心力。其中吴汝纶的角色尤其重要,他亲自为之修改、作序、节录(後以《吴京卿节本天演论》之名出版) ,使该书宛如受到大师「加持J '其声望因而陡然提升。 作者认为,对严复而言,翻译工作只是仕途失意之下的次一选择,他真正想要成就者,乃得君行道的经国大业。从官场失意转向翻译工作,与其视为严复从政治顿域转到学术领域,还不如说他以学术工作来从事政治参与,企图能「主文谲谍」、有神时政。
甲午海战中的福州籍将士
作者:林伟功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海战  丁汝昌  方伯谦  北洋水师  福州人  黄海海战  李鸿章  邓世昌  丰岛海战  皇家海军学院 
描述:甲午海战中的福州籍将士
海军统帅丁汝昌的悲剧
作者:许华  年份:198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丁汝昌  北洋舰队  李鸿章  日本海军  近代中国  刘公岛  统帅  日本军队  甲午中日战争  日军 
描述:馑遍布,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十四岁的丁汝昌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几年之后,太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