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03)
期刊文章(1730)
学位论文(124)
图书(84)
会议论文(34)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258)
战争概览 (289)
历史研究 (160)
重要战役 (50)
史料集锦 (22)
按年份分组
2013(320)
2010(326)
2001(37)
1995(80)
1994(111)
1993(42)
1991(28)
1988(39)
1984(25)
1982(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3779)
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矛盾与阶级性质分析
作者:林源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原因  矛盾  阶级性质 
描述:的原因以及洋务运动中主要存在的矛盾,并且对洋务运动的阶级性质进行了分析。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作者:杨付英 杨自西 历史课外兴趣小组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中国近代化  机器大工业  经济近代化  “自强”  组成部分  19世纪 
描述:1861年元月,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浅析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作者:赵丹婷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官办企业  科举制度 
描述:本文从经济、科举制度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而指出,在这场学习西方以自强的运动中,因清政府学习目的的偏离与学习内容上的认识不清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发展的成果再大也难逃功亏一篑的结局。
浅析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杨云萍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  历史性影响 
描述:响,中国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与相关的企业家、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开始慢慢的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近代化慢慢的蔓延到经济,科技和教育领域,极大的推动了其近代化的步伐。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作者:赵飞燕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描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之原因
作者:林志友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文化  成功  失败 
描述:型(忠),中国则是亲族协作型(孝)。从两国社会的教育形态来看,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则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由于中日两国各自独特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作者:刘越英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比较研究 
描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从经济视野探析中日早期现代化进程成败的原因
作者:张宗华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商品经济  领主制与地主制  洋务运动  殖产兴业 
描述:19世纪中期以前中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高低水平不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与领主土地所有制的牢固程度的不同;中日两国封建统治者在实施近代化改革进程中的指导方针、具体措施的不同,是导致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一成一败命运的根本原因。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论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的变局观
作者:李双璧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庚申之役  变局  自强 
描述: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此次惨败 ,使传统士大夫为之一震 ,他们中一些头脑清醒者开始思索当下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寻觅中国在这一新格局中的准确位置。“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就是对新时局分析的结论 ,它成了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基点 ,其历史意义自不可低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作者:何桂端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时期  教育改革  明治维新时期 
描述:洋务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都是近代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的起点 ,其改革的时间和条件极其相似。通过对这一时期两国在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较 ,反映出两国教育改革的不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