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54)
报纸(1636)
学位论文(111)
图书(82)
会议论文(37)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037)
历史研究 (284)
战争概览 (238)
重要战役 (59)
史料集锦 (6)
按年份分组
2012(358)
2010(314)
2001(36)
2000(38)
1995(86)
1994(124)
1990(29)
1987(19)
1985(27)
1984(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24)
李鸿章办洋务”我们对它该怎样认识?
作者:赵克毅 任凤阁  年份:195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人民革命力量  办洋务  太平天国  两次鸦片战争  巩固统治  清政府  人民起义  认识  资本主义国家 
描述:民革命力量,他们认识洋枪洋炮是镇压人民绞杀革命的有效工具,因此他们就对外屈膝投降,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购买外国武器,开办机器工广,学习外国操法,训练新式军队,以达到其巩固统治镇压人民的目的,于是在这批官僚军
近代中日关系的开端——从一八七一年《中日修好条规》谈起
作者:王魁喜  年份:198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日两国  近代中日关系  日本政府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李鸿章  历史命运  总理衙门  六十年代  西方列强  五十年代 
描述:建的"闭关"、"锁国"的大门,带着殖民的枷锁跨入近代历史的门槛.共同的历史命运,本应使中日两国友好相助,共同抗敌,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但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在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日本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迫先后和
李鸿章中法战争策略评析
作者:陈业强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中法战争  投降策略 
描述:文章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史实,批判了李鸿章的不助越抗法、唯武器论、乞和为旨、乘胜即收等妥协投降主张和策略,进而指出:李鸿章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汉奸。
李鸿章审理放火案
作者:冒家洲 季刚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乘火打劫  瓜李之嫌  马氏  房屋财产  直隶总督  北洋大臣  幸灾乐祸  判处死刑  判决书 
描述:李鸿章审理放火案
李鸿章全集》编委会首次会议在京举行
作者:公乙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安徽省  首次会议  编委会  新闻出版局  中国近代史  全集  顾廷龙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描述:议。
逼近历史
作者:卢敦基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关键人物  李鸿章  台湾学者  作者  历史人物  曾国藩  岑春煊  学人  选取 
描述:翻开台湾学者庄练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觉得新意袭人。不说别的,单看他因人见事的写法和对关键人物的选取,都自有独到之处,可为学人方家作鉴,也能为一般的爱好者喜欢。此书对近代史上关键人物的选取,也颇有意思。据作者之本意,其中第一类选的是最高的统治人物;第二类是面临危机时有所作为的将帅名
比较李鸿章、张之洞“官督商办”之异同
作者:罗肇前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张之洞  清朝  华资民用企业  经营形式  官督商办企业  股本构成  股权  商权 
描述:比较李鸿章、张之洞“官督商办”之异同
李鸿章与中俄密约
作者:刘伯奎  年份:1942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李鸿章与中俄密约
“赎辽”费之辩争与《中日辽南条约》
作者:张凤仙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辽东半岛  清政府  李鸿章  日本国  马关条约  三国  德国外交  日本侵略者  辽南  中国 
描述:。正当日本得意忘形庆幸囊括辽东半岛之时,俄、德、法三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干涉日本放弃占有辽东半岛。日本在强援断绝,无力对付三国的情况下,为确保《马关条约》中其它利益,而被迫接受三国之“友谊忠告”,五月五日,声明“抛弃奉天半岛之永久领有”。日本虽对三国表示全然让步,但对中国却一步不让。首先日本坚持必须按时批准互换《马关条约》。三国发起“劝告”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后,沙俄曾告诫清政府切勿过急批准换约。清政府亦恐正式换约后,日本“还辽”问题将化
诗人徐志摩先生之墓在浙江硖石沉山现将工竣、无锡惠山公园前为李鸿章祠民十八年始改惠山公园建筑富丽楼台精雅曲桥横实为锡县名胜之一、唐大文豪韩愈刺史潮州时曾居于此该祠风景颇佳每年中外人士至此游玩者甚众
作者:杜莲如 金振声 李基等摄  年份:193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诗人徐志摩先生之墓在浙江硖石沉山现将工竣、无锡惠山公园前为李鸿章祠民十八年始改惠山公园建筑富丽楼台精雅曲桥横实为锡县名胜之一、唐大文豪韩愈刺史潮州时曾居于此该祠风景颇佳每年中外人士至此游玩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