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20)
报纸(414)
学位论文(130)
会议论文(27)
图书(19)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443)
甲午人物 (169)
历史研究 (96)
史料集锦 (3)
按年份分组
2014(60)
2012(199)
2011(144)
2010(111)
2008(80)
2007(63)
2005(61)
2004(50)
2001(43)
1998(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11)
甲午战争 日本将中国赔款用于何处?
作者:维岳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政府  明治天皇  清朝政府  副校长  对外经济  赔款  义务教育  实际数  教育基础 
描述:日本某大学一位副校长曾经对访问日本的我深圳特区对外经济联络代表讲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日本政府是怎样使用中国清朝政府赔偿给日本的巨额款项(实际数为白银二点八亿两)的。 据这位副校长说,当时日本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
作者:马敏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鸿章  甲午战争前夕  北洋舰队  日本政府  北洋海军  袁世凯  丁汝昌  丰岛海战  避战求和  消极防御战略 
描述: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马敏(华中师大历史所教授,博士)有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前人论述已多。有人从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国力差距迅速拉大的远因进行论述;也有的从中日双方军事指挥的得失进行分析。固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东洋“小国”打败,其原因...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上海创办的学校述论
作者:周德喜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上海学馆  日本  书院 
描述: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立体式调查,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充当随军翻译、间谍,在中国的要塞搜集情报,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学校的兴衰也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主要探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上海创办学校的过程。
浅析甲午战争华北农民与集市功能的变化
作者:袁钰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农民  华北  集市功能 
描述:甲午战争 ,华北集市功能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众多的推动因素中 ,农民的参与引人注目。正是由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 ,使华北集市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 ,表现在交易功能的加强和成为联接农民和
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
作者:田毅鹏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华夷观念  甲午战争前  华夷秩序  甲午战后  朝贡制度  华夷之辨  梁启超  藩属国  日本  第二次鸦片战争 
描述:本文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造成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感,击碎了国人的“天朝梦”。而最后一个朝贡国的丧失,则使华夷观念失去存在基础。战后中国思想精英开始对华夷观念进行深刻反省,这一切都标志着华夷观念的最后崩溃。
甲午战争的反思
作者:孙惠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华民族  北洋舰队  清政府  受奇耻大辱  中国人民  李鸿章  台湾人民  爱国主义教育  康有为 
描述:拓万
抚今追昔 放眼未来——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
作者:于晓静 佟吉仑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日两国  甲午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  一百周年  日本侵略者  侵略中国  中日关系史  日本帝国主义  邓小平同志  大连市 
描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了邓小平同志同来访的日本友人的11篇谈话,在这些篇章以及其他篇章中,邓小平同志关于中日关系有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指导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
朝鲜“壬午兵变”李鸿章对朝政策的新变化
作者:方民镐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壬午兵变"  李鸿章  朝鲜政策 
描述:实质内容。晚清中国对朝鲜的干涉一步一步地加紧和扩展。
论中国企业家的成长
作者:郑海航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企业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洋务运动  企业家成长  清朝末年  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前夕  公私合营  世纪  近代工业  1956年  心路历程  统治集团  四个阶段  时代特点  历史  封建社会  发展脉络  成长 
描述:洋务运动;第二个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56年的“公私合营”;第三个阶段是从1956年“公私合营”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四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尽管我们还可以更为详尽的细分
甲午战争前及战争期间中日侦察活动比较
作者:李晓春 张卫东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争  侦察  清军  日军 
描述: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中国不是注定要战败的。且不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很多,单就中日两国间国力军力的对比而言,也是各有有利和不利的一面。可是清军在战斗中不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清军的侦察能力欠缺问题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