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3)
报纸(7)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6)
战争概览 (27)
历史研究 (16)
重要战役 (1)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08(3)
2006(5)
2004(2)
2003(2)
1999(3)
1997(3)
1995(3)
1994(4)
1990(3)
按来源分组
其它(80)
李鸿章与中国经济近代化
作者:张格林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思想.文章认为.李鸿章对世界近代化潮流和中国国情的认识是清醒的,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已故世界发展的潮流远远地甩在后面,失去了昔日世界帝国的地位,面对着世界强国的纷纷崛起,如果不谋求富强,中国则有被瓜分豆剖的亡国之忧。为了探寻中国富强的道路,李鸿章主张对内变法,对外开放,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技农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第二部分:全面地论述了李鸿章的经济实践活动及其社会效果.文章认为,李鸿章从事近代经济事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他的经济活动范围较广,涉及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科学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在兴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李鸿章身体力行,克服重重困难 冲破层层阻力.在中国封建经济的绿色原野里,竖立起了工厂的烟囱,开动了轰鸣的机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第三部分:客观地估价了李鸿章在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中的先驱地位,从新的角度析了李鸿章的经济近代化实践活动叠终未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面貌的原因。 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史长河中,李鸿章是把经济近代化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其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否定的,文章还从近代化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变格的观点出发,并以日本近代化为参照系。对李鸿章的及近代化实践牵动没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进行了透视,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脱离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民主文化思想理文化忍颧念的更新而单纯去搞经济改革是难以成功的。政治制度的改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否则就要走弯路。
日本在中法战争时期的动向
作者:郭文婷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  中日关系  中法战争  日法联合  甲申政变  甲午战争 
描述:的作用。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发掘的史料,对中法战争时期日本的行动与意图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考察了中法战争与日本的关系,及其对近代中日关系的影响。论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
甲午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研究
作者:潘向明  年份:199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清朝政府 
描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地区的近现代历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关于中国清朝政府之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迄今尚无客观明确、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为汲取这次战争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并把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向前推进,本文以此次战争中的决定性一战即黄海海... >> 详细
李鸿章教育思想研究:在“传统”与“变革”中抉择
作者:李顺光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教育  传统  变革  中学  西学 
描述:之一的李鸿章同样面临着在“传统”与“变革”中如何抉择的世纪难题。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他不得不在被动的形势下选择以“洋务运动”作为力挽狂澜的治国良策。由于办洋务需要新型的实用人才,李鸿章“变革”思想以及自强之路最终落脚于教育;而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传统”——科举制仍在散发其钳制新型人才培育的余晖,李鸿章又不得不在“中学”与“西学”中变通,在“做事”与“做官”中发展自己、认识世界,最终实现从“华夷”的静态观到“师夷”主动认识观的嬗变。 李鸿章在督办洋务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及观点;而每一种教育思想主张又何尝不是在与西方列强的侵压与顽固守旧势力的斗争中产生,在维护“中学”传统文明与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冲突中诞生的。他用“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的“体用观”总领洋务教育事业:为提升军事力...
中法战争期间清廷内的主战与主和之争
作者:张亮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法战争  主战派  主和派  李鸿章 
描述:巨大的影响力:对内,他们抵制主战派的抗法行动;对外,他们代表清政府同法方展开和谈。可以说,“战”“和”两派在中法战争期间的各种行动是针锋相对的。平心而论,清廷内部的主战与主和之争,不是一场“爱国
甲午战争前清廷铁路国策的确立与醇亲王奕譞
作者:朱浒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在十九世纪被迫走上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是以引进新器物、新技术开始的。许多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很正常的器物,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却诱发了巨大轰动。……
晚清新政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作者:徐伟红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政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湖南教育 
描述:流的桥梁,其最大的成果并不是生产出了坚船利炮,而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播下了现代文明的种子,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湖南近代教育正是在此时开始萌芽,并为戊戌新政期间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戊戌新政期间,当时湖南无论是主政的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徐仁铸等,还是本籍的士绅欧阳中鹄、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等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产生出动力,使得湖南新政蓬勃发展,湖南近代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调整施政方针,正是由于中央大规模的改书院为学堂的政令发布,以及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使湖南近代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从而为民国初年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晚清新政和湖南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可以看出,政治经济社会的改革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改革的性质以及改革中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也会对教育发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