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
学位论文(7)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22)
战争概览 (9)
史料集锦 (1)
重要战役 (1)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3(2)
2011(5)
2010(4)
2008(2)
2007(4)
2005(2)
2001(1)
1999(1)
1998(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3)
试论明治和制汉词对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影响性研究─以白话文为中心
作者:周圣来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维新  和制汉词  中国现代文学  白话文  五四运动  美意识 
描述:时期,中国在清末民初出现了赴日留学潮,当时大量日语的汉字、词汇通过留学生等媒介回流中国,以外来语的姿态逐渐定着在现代汉语、白话文中。 中国的文学发展到清末民初,在性质和形式上出现了巨大的改变,由“文言”过渡至“白话”,在形体上出现了新奇的创造,不仅如此,文学精神与作家创作的态度,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拟从和制汉词的诞生及其出现的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入手研究其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文人以及文学界的深层次影响,并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对和制汉词的美学诠释。和制汉词不仅仅是东洋文明和文化的代表,而且在其诞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因此,本研究把和制汉词所融汇的西方新意和多元文化纳入,进而深入探讨。 本研究根据明治和制汉词所具有的特征,将其分类,并分析其编码,观察和制汉词所具有的文化意涵及功能,发现和制汉词在当时发挥了“汉字文化圈”中一种“文化联系功能”,这种“文化联系功能”源于其文化要素的多元性,以及内含了焕发媒介激活作用的日本元素。日本作为一个媒介集散地,借着“和制汉词”把中、西方不同的元素有效且和谐地收拢在一起。明治时期从日本回归中土的和制汉词至少包含了三种元素:中国的、西洋的和日本的元素。和制汉词凝聚了当时的学者和文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映射着民族感情和人文观念,具有明显的美学意识,作为一种美意识的载体,承载着大量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和审美观。明治和制汉词可以说跨越时空,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思维、新的概念和新的审美价值,引领清末民初的中国走向价值取向多元化,思维方式多元化的新纪元,为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变革,铺就了文字内在的变改基础。
论李鸿章早期对日外交:以中日首次订约谈判和处理日本侵台为核心
作者:李卫民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首次订约谈判和处理台事过程中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并努力寻找其中的变化轨迹,搞清李鸿章对日外交的起源: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李鸿章在中日首次订约谈判中,是清政府全权大臣。经过他(还有他的助手)的艰苦
李鸿章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作者:刘振军  年份:198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锋,中国最先受到西方威胁的也是船炮,因而中国的近代化是从军事上开始的。李鸿章是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先驱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李鸿章在晚清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阐述。 一、李鸿章与淮军近代化,说明了淮军近代化的原因、途气历史过程及结果等。 二、李鸿章的洋务军事工业与军事近代化。阐述了李鸿章办洋务军事工业的原因,具体情况以及这些军事工业与军事近代化的关系. 三、派留学、兴学堂 陈 述了李鸿章派留学、兴学堂的原因,具体情况.及在军事近代化中的历史作用。 四、李鸿章与近代化海军。概括了李鸿章对近代化海军的认识,李鸿章与近代化海军的关系。 五、李鸿章的军事自强思想。介绍了李鸿章军事自强思想的来源及其主张,李鸿章之中西军事比较观。 最后,分析了李鸿章的近代化海阶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李鸿章在晚清军事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马关奇耻
作者:乔还田 马宗平  年份:1991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史料 
描述:马关奇耻
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
作者:林伟功 黄国盛主编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黄海大战 文集 
描述: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
甲午战争百年祭
作者:丛笑难著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研究 
描述:甲午战争百年祭
甲申甲午风云
作者:郑彭年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甲申甲午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