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98)
报纸(349)
学位论文(58)
图书(19)
会议论文(16)
视频(3)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95)
战争概览 (377)
历史研究 (237)
重要战役 (21)
史料集锦 (14)
按年份分组
2014(115)
2011(153)
2010(45)
2009(47)
2006(28)
2005(30)
2002(17)
1998(17)
1987(6)
191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44)
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
作者:王瑛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晚清条约  条约体系 
描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学术史回顾,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结构、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正文部分共七章。第一章考察了李鸿章条约活动的思想基因,其中华夷秩序到条约体系的转变是李鸿章条约交涉的时代背景,而传统文化的浸润与近代外交观念的汲取是其条约思想形成的思想因子。传统文化的积淀给予了李鸿章息事怀柔、诚信待人的条约策略合理内核,近代外交理念则为李鸿章条约交涉中实施以理为据提供了斗争手段。两种外交理念的交织不可避免会使李鸿章条约交涉行为及思想打上新旧杂糅的印记。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李鸿章对条约关系认同的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四个阶段体现了李鸿章从传统订约思想到条约公法思想的转变。第三章、第四章则对李鸿章在晚清的主要订约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察。第五章探讨了李鸿章以“诚信”为前提、以“力保和局”为目的、以增强国民守约意识为举措的“谨守约章”思想。这一条约思想,深刻体现了李鸿章与清政府对条约体系在近代国际交往中不可抗逆性的接受与调适。第六章主要通过1867年李鸿章所上《筹议修约事宜折》,阐述了李鸿章以自强为基础的修约观。并对李鸿章因国而异的修约原则,徐图缓之的修约方法以及成效甚微的修约实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第七章主要涉及复杂局势下李鸿章条约交涉的方略,如以理为据、惟力是视、区别对待、以夷制夷、情感沟通。 结语部分则结合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李鸿章在晚清条约交涉中的地位以及对晚清外交转型的推动等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进行了再思考,得出了李鸿章条约交涉屈辱是其对条约、公法的过分依赖,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的结果,更是时代的局限、国力的孱弱、体制窒碍的结果。
论清军后勤供给与甲午战争
作者:刘志坚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清军后勤供给与甲午战争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
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作者:宫兰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经世致用  国际法  国家主权 
描述:他国家的关系,而西方已经开始把国际法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其次,挖掘李鸿章国际法思想产生的根源:儒家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促使李鸿章形成了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寻求自强之道的现实主义外交,这成为他积极学习和运用国际法原动力。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可以概括为:主权原则、遵守条约原则、均势原则。再次,阐述李鸿章运用其国际法的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裁撤常胜军,处理滇案,保护华工人权,中法关系,中日关系等。结论是李鸿章国际法思想的是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对中国近代国家关系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八七五~一八八一年海关购舰之研究
作者:洪子杰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德  海关  李鸿章  金登干  铁甲舰 
描述:社事件的刺激而有了第一筆訂單,原議採購鐵甲艦,卻因經費支絀
及清政府缺乏決心而改為訂購三、四百噸級的蚊船四艘。一八七八年日本新購三艘鐵甲艦自英國風光駛回,中國受此刺激而有第二筆訂單,仍然是四艘
壬午至甲午韩中关系研究
作者:赵仁坤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中关系  朝中关系  甲午战争  清史 
描述:本文截取从壬午到甲申的韩中日近代史为背景,考察韩中宗藩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探讨近代韩中关系的性质和意义。 清承明制,其边疆周围有不少藩属国。所谓藩属国,是指那些在中国周围的许多由中国保护的国家。韩国... >> 详细
《申报》视野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易耕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申报》  甲午战争  知识分子 
描述:多是正面报道,对日军多是负面报道;而反思时,对清军的负面报道才开始涌现;当提倡改革时,大量批评议论清军,对日本的报道也逐渐客观起来。舆论决定新闻的选择,这是本文的横线,每章依此展开。 通过纵横两条线
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作者:赵红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傅兰雅  西方传教士  西学传播  基督教思想  启蒙思想  洋务运动 
描述: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晚清幕府与洋务运动
作者:陈艳杰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以再度复兴,此时已基本完备定型。 道光朝时期,社会危机愈益严重,政治、经济极端败坏。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晚清内忧外患、内外交困的历史局面为幕府制的新发展提供了外在的推力和契机。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后,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扩大,对幕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洋务运动的兴起,使洋务大员对精通洋务的新式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洋务派对散于社会上的各类新式人才也广为收罗。幕府则成为这类人才的集散地,由此造成了晚清幕府的兴盛。 洋务运动时期幕府之盛,可从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位洋务大员的幕府构成窥见一斑。 二、晚清幕府与幕僚 聘请西学人才任幕僚是洋务派罗致人才的重要手段。曾、李、张等洋务大员极力延揽新式人才入幕。正是由于洋务大员们不拘一格地广收人才,才使“有一材一艺之能者,无不争擎于其门”,改变了传统幕府的智力结构和人才结构。洋务大员还把幕府作为造就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锻炼其幕僚的学识才干。为使幕府中的新式人才能发挥作用,洋务大员尽其所能,以各种方式保举幕僚,使其得到社会相当的人出身于洋务官僚的幕府。 (二)幕府与洋务思潮: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的洋务思潮的兴起、演进都有洋务幕僚的作用在内。 (三)幕府与近代工业: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幕僚是洋务企业的主持者,他们在近代工业的创办上或提议或出谋划策或亲自主持,成绩是非常突出的。 (四)幕府与近代教育和科技:幕僚冯桂芬、周馥、容闳、华蘅芳、李善兰以及徐寿父子在推进近代教育和科技方面的贡献卓著。 (五)幕府与外交:洋务大员及其幕僚首开近代外交的先河,他们冲出了封建外交思想的藩篱。李鸿章等人的外交思想有不少内容就是由幕僚提出的。另外,一些幕僚出任驻外使臣,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四、简短的结论 晚清幕府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功绩之卓著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毕竟是对古代旧幕府的一种延续,所以其消极面也不容忽视。
明治政史中超然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作者:孙志鹏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然主义    山县有朋 
描述:朋的“超然主义”表示不打算与民党合作,想以藩阀集团为主支撑明治政府的态度,其中明显包含了藩阀政治家对民党的蔑视与保守倾向。但是通过第一届帝国议会的攻防,“超然主义”显示出了它的空想性。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