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
视频(14)
报纸(7)
学位论文(6)
图书(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17)
战争概览 (15)
史料集锦 (15)
历史研究 (12)
重要战役 (4)
按年份分组
2014(17)
2013(4)
2011(4)
2009(3)
2007(2)
1997(3)
1992(2)
1991(1)
1986(1)
194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3)
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移植
作者:周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法律移植  明治维新  启示 
描述:背景进行分析,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三个领域的转变对这一时期的日本法律移植产生的影响进行事实阐述,用以论证法律移植不是单一的移植法律的过程,法律移植是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的。其次,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律移植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利用阐述事实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制定的明治宪法、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这几大法典进行逐一分析。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各部门法典在制定和应用中产生的矛盾冲突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清晰的认识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移植是一个从早期的“全盘西化”,逐渐转向本土法与外来法相融合的过程。从中也可以分析出,法律移植不等于全盘照搬别国法律,法律移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国的传统法律习惯和人民的接受度,尊重本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再次,通过从日本这一时期的法律移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产生的影响着手分析,得出这一时期的法律移植是一次成功的法律移植。通过这一时期的法律移植,日本的法律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法制步入近代化,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实现了明治维新改革之初提出的“富国强兵”的目标。另外,日本这一时期法律移植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选择了正确的法律移植对象,合理的处理了外来法与本土法的冲突问题,拥有开明的领导法律移植的主体,选择了正确的法律移植本土化策略这几个方面。最后,通过对上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律移植的分析论述,总结得出对后发展国家进行法律移植的启示。一方面从这一时期影响日本法律移植的动因着手分析,认为既要考虑这一时期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对法律移植所起的作用,也要考虑来自西方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指的是对日本国土的侵略行为,也包括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的冲击。通过对上述动因的分析,目的是使读者认识到,法律移植的过程是内因与外因交织而成的过程,是一系列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移植,是一个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矛盾冲突的过程,也是传统法律文化在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如何迎接挑战,从而实现创造性转换的过程。所以法律移植过程中如何处理外来法与传统法的关系,是后发展国家进行法律移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三方面的启示是,如何把握法律移植过程中的自主性问题。法律移植应该是一个自愿接受的过程,如果没有自发寻求法律移植的决心,法律移植是无法成功进行的。另外,也对法律移植过程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法律移植必须要在本土资源和国际化相关联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后发展国家在进行法律移植时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本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看待外来法与本土法的冲突,在合理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法律经验的前提下,不抛弃本国自有的法律习惯,将外来资源与本土资源相融合,以便更好的进行法律移植。
甲午战争前清廷铁路国策的确立与醇亲王奕譞
作者:朱浒  年份:199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在十九世纪被迫走上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是以引进新器物、新技术开始的。许多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很正常的器物,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却诱发了巨大轰动。……
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作者:毛瑞明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明治维新  教育改革  企业内部教育  职业教育 
描述: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明治维新后的和食与日本文化
作者:张红贤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食  明治维新  西洋料理  日本文化 
描述:张打开国门,吸收西方文化。 首先废除了禁止吃肉的禁令。像横滨等港口城市出现了很多西洋料理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政府也开始在外交往来中以西餐招待宾客。普通民众也是积极的吸收外来文化。这也可以说,奠定了今天日本饮食文化的基础。所以今天的日本料理具有了国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日本人一日三餐多种多样,中华料理,韩国料理等自由选择。而且,方便快捷而价格便宜的料理很受年轻人的青睐。纯正的日本料理价格高,有时就成了有钱人的专利。这样一来,传统的日本料理逐渐被遗忘,可以说对一般百姓来讲就成了奢侈品(金钱和时间)。因此,这个问题开始引起各方的注意。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明治维新后的史料入手,结合今天的饮食现状探讨了日本饮食文化优点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李鸿章的劝导和1882年《朝美条约》的签订
作者:刘晓敏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朝鲜开国通商  “以夷制夷”  《朝美条约》 
描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从由于列强侵略而引发的日益升温的朝鲜问题,以及朝鲜国内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两个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朝鲜开国之际的国内外形势,进而,深入分析李鸿章促使朝鲜实施开国政策,接受对外修交建议的客观历史环境。 第三部分论述清政府“以夷制夷”对朝政策的确立。晚清历史是一部充满动荡和不安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打碎了清王朝在东亚地区“天朝上国”惟一独尊的旧格局。面对中日等东亚国家相继被纳入以近代条约体系为标志的近代国际秩序的严峻现实,李鸿章等切感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为此,清政府不得不转变旧制,将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向得自主”转变为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的政策。清政府“以...
张荫桓与美国排华运动
作者:薛改霞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荫桓  张之洞  李鸿章  排华惨案  排华律  自禁条约 
描述:予华人赴美的自由,自此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华人在美人数达到10万多人。虽然自华工踏上美国领土之日起,迫害华工事件便时有发生,但作为国家政策,美国政府仍然欢迎和鼓励华工来美。 但自从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以及70年代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一直存在的美国种族主义歧视,排华浪潮随之也在不断高涨。美国的排华逐渐从地方蔓延到全国,成为中美交涉的主要问题之一。此时,晚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已由漠不关心转向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加以保护。自1876年起,清政府就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工提出抗议,并专门派出代表团深入华工重地,调查华工在美国的情况,并于1878年正式成立驻美大使馆和旧金山总领事馆来保护在美华工的权益。这一时期的排华事件还只是地方性的,但最后美国两大政党为了拉拢选票,开始逐步修改、制定法令来阻止华工来美。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的签订,给美国政府排华提供了法律依据。最终,在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从此结束了华工自由赴美的时代。此后,美国资产阶级不断策动排华暴行,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侨的处境每况愈下。 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和排华律进行交涉。张荫桓凭着个人的外交才能与美国政府竭力交涉,最终使美国同意赔偿华工惨案。而在与美国谈判“排华律”问题上,张荫桓制订了“自禁条约”,试图以禁止华工赴美的让步,换取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人的安全以及其余华人赴美的权利。但最终因为在美华人、张之洞及李鸿章等官员的反对,特别是因为美国企图彻底根除在美的华人,因而使“自禁条约”的交涉最终破裂。美国政府单方面地通过了“斯科特法案”,并规定:凡华工无论曾在美,或现时,或将来,一离美境,均不准复来居住,一切已离美华工一律禁止来美国。虽然以张荫桓为代表的驻美使节及清政府设法努力挽回华侨权利,但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又已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因此带来外交上的软弱无能,最终在中美“排华律”的交涉中,成为失败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