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8)
学位论文(16)
报纸(9)
图书(7)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68)
甲午人物 (40)
历史研究 (22)
重要战役 (2)
按年份分组
2013(5)
2009(8)
2000(5)
1998(3)
1995(9)
1994(15)
1991(4)
1988(3)
1987(2)
1984(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2)
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近代化思想的比较
作者:姚传德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近代化思想的比较
洋务时期驻外使节群体及其中西文化观研究
作者:周文海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外交  洋务运动  使节  中西文化  传统学术 
描述:晚清政府先后向欧洲、美洲、日本派出驻外使节二十余人次,形成了一个奔走于东西洋之间、专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使节群体。驻外使节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是以传统官僚的身份去切实感受资本主义文明,在中西学术文化激突的前沿行使自己的使臣职责。虽然每个人的情形不尽相同,但他们共有的出使经历都促使其在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为导致其从传统官僚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思想活跃,因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外交官员,同时也是向西方求教的学生与融汇中西学的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审视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加剧了自身对传统儒学的质疑与批判。在中西对比的过程中,他们体现出三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就一些有关中西学术与文化的问题阐发了新的主张。本文拟就对洋务时期的出使背景及该群体成员在功名、籍贯、年龄、有无佐幕经历、出使前官职与品秩、回国后的归宿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他们共同所有的群体性特点。并就他们在中西对比中的三种思维与一些新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进行一定的论述。
姜铎文存——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论丛
作者:李艳萍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姜铎文存——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论丛
李鸿章洋务新政思想研究
作者:程伟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派  洋务新政  思想 
描述:组织。李鸿章深受传统“经世致用”和“西学中源”思想的影响,在洋务运动中坚持以“中体西用”和“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为指导,先后进行了经济、军政、学政和官制等方面的改革,其涉及之广,影响之远非他人所能及。李鸿章洋务新政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仅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且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看到,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李鸿章洋务新政思想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积极意义,毕竟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并在开展近代教育等领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
甲午战前十年李鸿章对日观及其外交研究
作者:孙鸣凤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对日观  外交 
描述:和结语三部分内容。 在绪论中,通过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 第一章主要梳理和论述1885年之前李鸿章对日观,作为此后李鸿章对日观发展变化的前提和基础,为后文研究提供一个铺垫。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增多,李鸿章的对日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深入,大致而言,1885年之前李鸿章对日观包含有联日、防日两个方面,且以防日为主。 第二章以1885年天津谈判为考察对象,从谈判开始前的情报收集、谈判过程中的联日秘约实践、谈判结束后对伊藤初步印象三个方面,说明此次谈判是李鸿章对日观的重要转折点,由极为警惕日本威胁、将日本作为主要防御目标,转为谋求秘约联日,认为日本为远患、非近忧,对日本的警惕性逐渐丧失。 第三章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私人交谊、李鸿章的对日交涉两个方面,展开对乙酉至甲午年间李鸿章对日观的论述。首先,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往来信函为线索,揭示李氏对日观中的感情部分,接着,还原李鸿章这一时期的对日外交实践,即成功挫败日本修约的不良企图、和平解决长崎事件以及顺利化解朝日防谷令赔偿纠纷,并着重分析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私人交谊,即本文所谓伊藤博文因素,对李氏对日观及外交实践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探讨朝鲜半岛国际形势对李鸿章对日观的影响。1885-1894年间,朝鲜半岛局势更加复杂:两次朝俄密约风波和巨文岛事件接连发生,使得俄国因素凸显;日本则调整了其对朝鲜策略,在政治上以退为进,在经济上加大对朝鲜的经济渗透与掠夺。在此背景之下,李鸿章形成了对朝鲜局势的错误判断,错将俄国锁定为朝鲜的最大隐患,而放松了对日本的应有警惕,使日本在朝鲜增强经济政治渗透、在本土扩充军备的可能性增大。 在结语中,概要分析甲午战前十年间李鸿章对日观的认知环境和影响因素,梳理李鸿章对日观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演变,说明李鸿章对日观的局限和不足,导致其外交实践和国防决策的失误,以致有甲午惨败的结局。
李鸿章与直隶京控(1870-1881年)
作者:娄丛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京控  直隶  诉讼 
描述:的斥退使大量的京控等诉讼案件得到了及时的审结,同时对于晚清后期社会的稳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年)
作者:张海荣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实政改革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描述:甲午战争给予中国的打击实在太大了。面对割地赔款的巨大国耻与接踵而来的“瓜分”危局,背负着财政困窘与军队腐败的双重压力,清朝上下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非“变”不可。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社会舆论层面,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那就是清政府推行的新一轮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为重心的实政改革。实政改革发起的标志,是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1895年7月19日)光绪帝颁布“改革谕旨”,该谕旨以“卧薪尝胆”相号召,动员各地将军督抚“力行实政”,其内容包括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整顿厘金、严核关税、稽查荒田、汰除冗员等。这道谕旨基本可以囊括未来五年间,清朝中央与地方高层改革活动相对集中的领域。特别是关乎新政的铁路、矿务、银行、邮政、新军、学堂等项,是清朝上下改革实践的重点。 实政改革的提出,适应了国家财穷兵弱的当前状况,多少获得慈禧太后及若干王大臣的首肯,也在相当程度上引起一些比较开明的督抚、军事将领及中下层官绅的共鸣。正是由于有了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积极介入,实政改革在改革规格和速度、深度、广度上明显超过洋务运动;在改革政策的讨论、制定、实施诸环节,也较前者更具全局性和持续性。在 1895-1899 年短短五年时间里,几项重要的新政多少获得落实。其中,既有成效显著,若邮政、新军者,也有误入迷局,若铁路、矿务者;既有波澜不兴,若中国通商银行者,也有潜滋暗长,若新式教育者。而制约各项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除国际环境的加速恶化与列强的横加插手外,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的构成、取向、运作、博弈,经常直接地,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左右着各项改革的发展走向及其成败得失。“百日维新”正是鉴于实政改革(包括此前的洋务运动)的种种不足,试图谋求从上层政治到制度层面的全盘改革,却因缺少足够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轻率躁进、处处树敌的行动,而被“戊戌政变”强力扼杀。实政改革虽然也同时遭到挫折,但是并没有就此中断,尤其是在军事改革方面,实有更进一步的表现。 纵观中国改革史,很少有一个短暂的五年,像甲午战后这样,新旧双方围绕“变”与“不变”的问题,斗争如此尖锐,反复拉锯;政府政策的变动,也很少像这一时段这样倏忽变幻,各趋极端。如果说“百日维新”主要提供了政策层面的初步构想,此时的实政改革则检验了清政府的实践能力。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一时段的成败得失,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戊戌前后清朝的改革形势,切实评估清政府可能的决断力和行动力,也为我们更好认识晚清改革史的连续性,深入反思近代中国改革的基本命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李鸿章联美制日失败悲剧:均势理论的解读
作者:徐志琴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联美制日  均势理论 
描述:在东亚的优势。从均势理论来看,李鸿章联美制日的失败是必然的。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均势外交是实力外交。变换同盟是均势外交的一大特点。在国际政治中,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李鸿章联美外交的失败无疑是对均势理论的一种反证。
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作者:江秀平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作者:王兵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兰学  洋学  幕府  明治维新 
描述:源来重新探索明治维新更是缺乏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兰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将兰学的发展状况较客观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并了解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学习日本摄取西方文化的经验,给国内西方文化的吸收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兰学的产生。本章首先介绍了兰学的定义以及它的内涵,说明兰学是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至幕末开国前关于西方科技、学问的知识及其研究;接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探讨兰学产生的必然性;最后简要介绍了兰学的早期发展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兰学的发展与兴盛。《解体新书》的翻译是兰学诞生的标志,此后“兰学如滴油入水迅速布满全池”,兰学兴盛时期到来。本章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