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7)
学位论文(108)
报纸(11)
图书(9)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24)
甲午人物 (76)
历史研究 (50)
重要战役 (1)
按年份分组
2014(14)
2013(21)
2012(20)
2009(22)
2007(14)
2004(6)
1999(9)
1996(4)
1995(3)
193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1)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作者:曾少鸿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以伊藤博文和立宪政友会的建立为中心
作者:陈伟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以伊藤博文和立宪政友会的建立为中心
安重根和尹奉吉义烈斗争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婧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国独立运动  安重根  伊藤博文  尹奉吉  虹口公园 
描述:完全吞并之前发生的义举,而后者则是韩国完全被日帝吞并的20年后发生的义举。自日本实施“大陆政策”开始,中、日、韩三国的基本矛盾都是以日本侵略和中、韩的反侵略为主旋律。在中、韩人民的英勇抗争中,日本还是于1910年吞并了韩国,在韩国政治、军事上建立独裁,经济、文化上建立殖民体系,对韩国人民进行着严酷的统治。中日的民族矛盾也伴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膨胀,逐渐转变为主要矛盾。安重根和尹奉吉的义烈斗争是以韩国的独立为目标,是为了挽救赢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的英勇牺牲。两人在叙述义举的原因时,安重根更多的是从他个人对伊藤博文政策、行为的看法出发。然而,尹奉吉的“虹口爆炸”事件却不仅仅是以他个人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受到了外力特别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影响。两起义举都发生在中国,一个在哈尔滨,一个在上海,从事件本身来看,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在行动的过程中,两人都是在严密的搜查和警戒中顺利进入现场的,都只是针对日本军政界要员,并没有伤及无辜。但两人采取的义举方式是不同的,一个是枪杀,一个是投弹,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且中国人只参与后者的行动却没有参加前者的行动,这是由于中日矛盾的逐渐升级和中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安重根和尹奉吉的义烈斗争都是有别于现代恐怖主义活动的爱国行动。两起事件发生后,中国民众和官方对韩国人大多抱以同情之心,对义士的英勇行为赞叹不已。虽然义举发生后,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后果: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给日韩合并的激进派增加了吞并韩国的借口;“虹口爆炸”事件后,日本军警对法租界的韩侨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韩国临时政府也不得不离开战斗了多年的上海。当然,以安重根为开端的义烈斗争在韩国运动中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使中国国民政府看到了韩国革命者的英勇和智慧,了解到这是一支可以合作抗日的组织,从而开创了韩国独立运动从义烈斗争走向中韩联合抗日的道路。
李鸿章与晚清宗藩体制的瓦解
作者:黄俊华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晚清  宗藩体制 
描述:策为例,说明他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 文章正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李鸿章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琉球问题时,摈弃了中国传统对待邦国“务虚名,勤远略”的做法,代之以国际法同日本交涉,主张琉球自主。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和态度的强硬。在日本的进逼之下,中国丧失了对琉球的宗主权。 第二部分,李鸿章与越南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越南问题时,起先变相地承认法越新约,使宗主权名存实亡;后又坚持对越之宗主权;最后则曲意放弃对越宗主权。他对传统宗藩政治的扬弃及法国的不断进攻,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第三部分,李鸿章与朝鲜宗主权的丧失。为保障东北安全,李鸿章劝导朝鲜开埠通商,帮助朝鲜自主,参与朝鲜外交,筹划联英、联俄,抵制俄、日。他的行为表面上虽加强了中国对朝鲜的控制,但结果却使朝鲜叛华心理日益增强。加之日本的挑衅,经甲午一战,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第四部分,评判李鸿章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宗藩体制内部的不平等、中国国力的衰落,使宗藩体制必然走向瓦解。李鸿章在处理宗藩事务中,将主权观念和“外敦和好,内须自强”的思想应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
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作者:周瑾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中国教育  现代化 
描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又颇有争议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教育史学界对李鸿章的研究相当薄弱,更鲜有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去开展研究.该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以现代化理论为研究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三,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
淮系集团与晚清政治
作者:翁飞  年份:200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晚清政治  淮系集团  李鸿章 
描述:淮系集团与晚清政治
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
作者:赵亚丽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以夷制夷”  李鸿章  “联俄制日”  《中俄密约》  东三省交涉 
描述:进行探讨和论述;并尽量对 有关事件做出比较清楚的阐述和说明,力争使评论客观和公正,争取 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模糊认识给予澄清。
李鸿章的中日结盟观
作者:武雪彬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晚清  日本  结盟 
描述:日外交之路。但在实践中其对日结盟观却屡次被日本打破,中日冲突不断。李鸿章在妥协退让、息事宁人的消极对日结盟观指导下加以处置,这反而助长了日本的肆意妄为。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日益明显化,琉球丧失,李鸿章的结盟观产生了动摇。经朝鲜壬午兵变、甲申政变,李鸿章开始积极防御日本。《天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李鸿章对日结盟观的最终瓦解。李鸿章的对日结盟观不但没有使中日结盟得以实现,反而加速了中日安全困境的形成。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甲午战后中国外交(1895—1899年)
作者:孙昉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联俄拒日  联盟  日英  战后中国  清政府  外交政策  地方督抚  李鸿章  借款  政府外交  政治  过程  中俄密约  戊戌政变  民间社会  俄国  在华利益  三国干涉还辽  影响  因素 
描述: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甲午战后中国外交(1895—18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