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28)
报纸(387)
学位论文(106)
会议论文(23)
图书(18)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393)
甲午人物 (118)
历史研究 (49)
史料集锦 (2)
按年份分组
2013(90)
2012(188)
2011(131)
2010(94)
2009(94)
2008(77)
2006(57)
2005(53)
1999(25)
1994(5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62)
李鸿章与《烟台条约》
作者:杨巍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烟台条约  马嘉理事件  威妥玛  中英关系 
描述:增开口岸等方面的要求,以达到英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目的。清政府虽然做出让步,但却不肯答应英方提出的全部过分条件,以到中英交涉陷入僵局。面临着战争威胁的清政府,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仍然希望与英国和平解决马嘉理案,并授权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为全权便宜行事大臣主持正式的中英谈判。 李鸿章运用正确的外交策略,准确地分析了中英形势,制定了完备的谈判计划。从谈判地点、时间到谈判内容着着主动,使一向高傲的英国公使威妥玛陷于被动,匆匆结束谈判。中国以最小的代价同英国签订了了结马嘉理案的《烟台条约》,为国家争取到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 《烟台条约》的签订,使西方认识了李鸿章的非凡的外交能力。
李鸿章治理直隶省务研究
作者:戴仕军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治河  赈灾  练军  整顿芦盐 
描述: 第二章 河务治理 由于直隶河务废弛已久,李鸿章督直后,为直隶设计了一个治理全省河务的蓝图,并兴起一个治理河务的高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隶水旱灾患。但由于资金、吏治以及治河方法上的原因,李鸿章并不能根本上改变直隶水患频繁的局面。 第三章 赈灾 直隶灾害频仍,破坏性强,李鸿章利用各种赈灾措施赈灾,直隶地区社会整体比较稳定,而赈灾款粮的筹集,体现了李鸿章等督抚对地方财政控制权力的增大。 第四章 练军建设 李鸿章在继承曾国藩练军方法的同时,根据海防边防的需要,变通具体练章,逐添直隶练军,并加强近代练军的近代化建设。但李鸿章并不完全依赖练军,练军的职责也不完全体现在军事行动上。 第五章 芦盐整治 李鸿章例掌长芦盐政,...
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
作者:赵亚丽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以夷制夷”  李鸿章  “联俄制日”  《中俄密约》  东三省交涉 
描述:开始热衷于“联俄制日”,1896 年,李鸿章与俄国又签订了《中俄密约》等约。但《中俄密约》不仅 没有实现“联俄制日”,反而为俄国扩大在华权益打开了方便之门。八 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军占领了东北。李鸿章不顾清朝内其他政治派别 的反对,坚持要在俄国事实上并吞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进而沦为俄国 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本文根据历史事实,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收集、整 理,运用历史分析手段,对论文有关内容进行探讨和论述;并尽量对 有关事件做出比较清楚的阐述和说明,力争使评论客观和公正,争取 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模糊认识给予澄清。
李鸿章与直隶洋务教育论述
作者:黄秀艳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直隶  洋务教育  教育方略  教育措施  影响 
描述:教育由弱趋强的态势。首先叙述了1870年前直隶的洋务教育相对落后状况,接着展示李鸿章督直之后,直隶洋务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势,主要表现在:在天津机器局内添设电报水雷学堂,创办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和天津医学堂等洋务学堂;选派员弁、学生赴欧留学;翻译并推广西书;在直隶洋务工业中,训练了中国学徒、工匠。这些活动使直隶洋务教育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洋务教育方略。李鸿章在“中体西用”的教育指导方针下,越发重视“西用”,一面要求变通科举,为直隶洋务教育争取较宽松的制度环境,一面任用亲信大员开展洋务教育活动。李鸿章及其亲信大员在保证了较为充足教育资金的情况下,以培养急需的洋务人才为要旨,造就了一批文理兼通,博涉西学的洋务人才,特别是军事人才。...
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以戊戌变法、甲申政变和明治维新之比较为中心
作者:姜秀玉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甲申政变  明治维新  社会变革  现代化进程 
描述:的首次尝试。 明治维新把日本带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门槛,成了亚洲的强国,并欲与欧美列强争一高下。而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的中国戊戌变法和朝鲜甲申政变却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和朝鲜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中国和朝鲜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并最终坠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戊戌变法和甲申政变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及以后的很多有士之士为之扼腕痛惜。为什么这三件在时间、社会状况和目标相近的变革运动,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本论文将围绕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戊戌变法、甲申政变、明治维新进行综合比较,探索其异同,并通过对近代中朝日三国的变革比较,拟阐明其与各国现代化的关系,以此阐述三国近代变革对各国现代化进程、类型、特点等的影响,进一步指出三国变革各自成败的历史必然性。本论题主要采取比较和综合的研究方法,以三国社会变革为对象,比较出相互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通过综合分析,以宏观的视觉阐明三国出现这些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原因。 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变革之前的世界和东亚三国的形势,论述了近代中朝日三国发生巨大社会变革前夕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方面主要探讨中朝日三国进行变革时期的国际环境即外部历史条件,论证国际历史环境对中国和朝鲜的变革运动是十分不利的。三国各自的国内形势方面主要阐释三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对外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章论述东亚三国的变革过程。这一章通过考察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中各国革新派的政治活动以及他们所建立的新政权和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而对三国变革运动的宗旨、目标、内容和三国维新领导集团的实力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各自成败的原因。第三章主要叙述三国变革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三国变革各自成败的原因。以三国的文化传统特点为主进行具体比较,并总结出日本取得成功,中朝遭到失败的历史原因。第四章阐述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东亚三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可以说三国的社会变革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首次尝试。结论部分作总结。本文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首次对近代东亚的三大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探明三国现代化进程成败的主要原因,揭示东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模式及特点。该文突破以往只从革命激烈程度和阶级局限性寻找变革成败原因的作法,把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作为整体来考察,阐明中朝日三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造成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以获取有益的现实启示。最后,阐述三国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探索东亚三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西方与东亚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问题,由此形成本论题研究的主要特色。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探究
作者:沈敏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洋务运动  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描述: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探究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和製漢語」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涂雅倩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  明治时代  和制汉语  经济词汇 
描述:存在于学术领域,有的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语。因此,笔者将本文的题目定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的研究目的:计划从语言学、词汇学的角度看近现代日本的「和制汉语」和中国的“外来词”,也从100多年来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和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出发,从更深广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待翻译西方概念的汉字词的发展。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方法:本文以语言学的原理为基础,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参考大量的先行研究,从语言学、词汇学的角度分析近现代「和制汉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并加以归纳总结。 研究意义: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学习到了研究的方法,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经济词汇,于是决定将研究的焦点定在经济词汇上,以小幡笃次郎翻译的「英氏経済论」一书为中心,对书中的一部分经济词汇进行整理,还参考了福泽谕吉译的「経済全书巻之一」、『英和対訳袖珍辞书』、『英华字典』、『和英语林集成』初版、『大正増补和訳英辞林』、『和英语林集成』再版、『附音挿図 英和字汇』、『哲学字汇』、『和英语林集成』三版、『言海』、诸桥辙次编撰『大汉和辞典』、『日本国语大辞典』,对这些译词的出典等作了简单的归纳,最后是对28个译词的简要总结。希望通过对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对西方学说的翻译词汇的探讨,弄清当时译词的主要来源及出典,为中日词汇交流史及日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探讨「和制汉语」的概念及相关先行研究整理。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幕府末期、明治时期(主要是指从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日本创造的汉字翻译词,即“出自江户中期以后译介西学活动的词”。(主要是指反映西洋近代科学概念的译词。) 有关「汉语」的分类,本文将主要介绍山田孝雄、飞田良文、朱京伟、徐一平、陈力卫的分类法。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的相关先行研究概况,本文将依照时间顺序整理如下: 1.汪荣宝、叶澜(1903),彭文祖(1915),余由荪(1935)的论例。 2.王立达、郑奠(1958)等的论例。 3.高明凯、刘正琰(1958),王力(1958),麦永乾、史有为(1984)的论例。 4.实藤惠秀(1970),谭汝谦、林启彦(1983)的论例。 第二章介绍幕末明治时期「和制汉语」的形成过程。 首先,简要说明「和制汉语」的形成背景。为了介绍随着翻译西方文献学说出现的新概念,「汉语」承担了这个历史使命。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介绍西洋学说术语时,假如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找不到合适的词翻译,就自己利用汉字创造新词汇。接着记述了日本学者在这一过程中参考了汉文书籍,汉译西书及英华字典。最后总结归纳了翻译西方着述所采用的语言词汇的特征及翻译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是关于『英氏経済论』中的经济词汇的分析。首先是关于『英氏経済论』及其作者小幡笃次郎和本文选用的文本、工具书的介绍。接着是对『英氏経済论』中词汇进行分析。笔者针对『英氏経済论』中的28个译词,通过对一系列文本、工具书的研究,包括福泽谕吉译的「経済全书巻之一」,『英和対訳袖珍辞书』,《英华字典》,『和英语林集成』初版,『大正増补和訳英辞林』,『和英语林集成』再版,『附音挿図 英和字汇』,『哲学字汇』,『和英语林集成』三版,『言海』,诸桥辙次编撰的『大汉和辞典』,『日本国语大辞典』,对这些译词的出典等作了简单的归纳,最后是对28个译词的简要总结。希望通过对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对西方学说的翻译词汇的探讨,弄清当时译词的主要来源及出典,为中日词汇交流史及日语词汇史研究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第四章叙述了「和制汉语」进入中国的情形。简要说明中日间文化传播潮流的转向。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和翻译日本书籍的热潮,大量接受日本幕末,明治时期译介西学时创制的汉字词。这个部分重点论述梁启超的功绩。接着论述了「和制汉语」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的影响,日本制造的汉字新词不仅给中国增加了反映西学内容的新概念,而且也推动了汉语的发展。 今后的课题:本文用中文书写,并且主要评述了幕末、明治时期译词发展和逆输入到中国历史过程。至于其他很多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比如关于汉字词的构词法;学科别词(不同领域)的整理,比如法律类、哲学类、音乐类等,经济类只是通过对『英氏経済论』的学习整理,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按有影响的人的作用整理,如日本的西周、福泽谕吉,中国的梁启超等。关于这些问题,希望以后继续进行研究。
日本的大陆政策之演变(1918~1932)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分析
作者:庄咏扬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  大陆政策  社会建构主义 
描述:918∼1932年間「日本的大陸政策之演變」。在研究分析架構中具體的目標為: 1.整理出1918∼1932年間的國際的觀念、事件,與日本的觀念、大陸政策。 2.以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國際關係與日本決策的互動。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分為四章,各章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整理一次大戰後巴黎和會前後時期,國際關係中的觀念變化與國際事件的影響,與日本自身觀念的變遷還有大陸政策的決策。 第二章:整理華盛頓會議前後時期,國際關係中的觀念變化與國際事件的影響,與日本自身觀念的變遷還有大陸政策的決策。 第三章:整理經濟大恐慌與九一八事變前後時期,國際關係中的觀念變化與國際事件的影響,與日本自身觀念的變遷還有大陸政策的決策。 第四章:以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對上述歷史進行分析。
洋务运动时期的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邓夏妍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时期  英语教学  近代科学  评价启示 
描述:部分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关于本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了简要交代。第二部分是洋务运动时期英语教学最初兴起的阶段,主要是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这部分首先试从经济
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活动
作者:孙克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外交思想  和戎外交  以夷制夷 
描述: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还是甘认“无能为力”而“委曲求全”,通过李鸿章外交行为的一系列重重阻力,分析和掌握身处被动的中国怎样更好的维护自身尊严与利益,从而也为现今中国的外交发展提供更加宝贵的资料与建议。文中论述了李鸿章的外交思想的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着重论述了李鸿章在对列强外交活动中的种种思想与行为,特别是通过“秘鲁虐待华工案”、英国官员被杀的“马嘉理案”,以及对日俄外交关系的转变中体现出其“和戎外交”“利益均沾”“以夷制夷”的思想,也表明了李鸿章外交思想与行为的核心内容与历史价值,文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