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89)
报纸(757)
学位论文(114)
图书(42)
会议论文(40)
视频(4)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1285)
战争概览 (450)
甲午人物 (326)
重要战役 (71)
史料集锦 (17)
按年份分组
2014(516)
2013(104)
2012(135)
2011(169)
2009(79)
2007(50)
2006(53)
2005(58)
2003(33)
2000(2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49)
洋务派科技引进研究
作者:王宜凯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技引进  科技创新  科技观 
描述:面,洋务派的活动也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所引进的技术主要适用于军工生产,而且大多都是西方国家早已过时的技术,在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坚船利炮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大。 应当承认,洋务派的科技引进活动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有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洋务运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洋务派不仅引进了部分先进的近代科技,而且在科技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创新,使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近代科技引进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近代科学教育改革方面,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近代科技的认识,而且也为此后维新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前车之鉴。 本文力图通过对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考察,探求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引进活动中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历史作用,从引进与创新的角度来揭示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展现洋务派科技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洋务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的阶段性。从洋务运动内部发展趋势和外部国际形势的变化两个方面揭示洋务运动及其科技引进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具体地展开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特征。各章均是从科技引进的成因、引进成果及创新、科技引进的影响、科技引进与洋务派科学观的关系以及科技引进的各阶段特征等方面来展开,力图呈现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各阶段科技引进活动的成败得失。 第三部分,探讨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 本文试图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展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洋务派科技引进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活动中,洋务派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在近代科技的引进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形成了科技引进活动由探索到全面引进再到完成的三个发展阶段。二、科技引进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创新问题。洋务派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在当时的形势下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洋务派采取全新的措施,以实现中体西用的目的。洋务派的创新性活动不仅指科技引进活动的创新,也包含了在具体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科技上的创新淹没于整体上呈现被动趋势的科技引进活动中,但这并不能抹煞洋务派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的贡献。 三、科技引进活动对于近代科学教育的影响问题。在近代技引进过程中,洋务派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近代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为了在引进近代科技中不受外商的欺蒙,也为了使引进的近代科技能够更好的使用,培养中国自己的近代科技人才成为摆在洋务派面前最为紧要的事情。洋务运动期间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近代科技工作者,为近代科技的引进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在教育制度方面实现了部分近代化的改革,为打破封建科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式学堂的建立在开启民风、解除封建思想禁锢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近代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洋务派科技观与科技引进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洋务派的科技观直接影响着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开展,而科技引进活动的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中体西用总体观念的支配下,洋务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为用”的层面,从而使引进的科技只是那些实用性较强的成熟技术,忽视了西方最新科技及其他科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为适应近代科技引进活动的需要,迫使洋务派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如科技教育等),突破了单纯技术引进的局限,也使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入。 五、洋务派科技引进活动对于当今科技发展的启示。洋务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发起的近代科技引进活动,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认识洋务派在科技引进中的积极作用,结合近代科技引进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明治维新后的和食与日本文化
作者:张红贤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食  明治维新  西洋料理  日本文化 
描述:,奠定了今天日本饮食文化的基础。所以今天的日本料理具有了国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日本人一日三餐多种多样,中华料理,韩国料理等自由选择。而且,方便快捷而价格便宜的料理很受年轻人的青睐。纯正的日本料理价格高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来华人员与中国教育变革
作者:陆玉芹  年份:199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举制度  西学  教育变革 
描述:该文就西方来华人员与中国教育变革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
日本外來語研究—以外來語充斥之社會現象為主—
作者:黃美娥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來語  外語  充斥  社會現象  明治維新  國際化  英語 
描述:亦有直接使用像「宅急便」等的日文經驗。更可在一般的電視節目及廣告中聽到或看到日文。也野x灣尚未像日本一樣,有外來語充斥的現象,但隨著國際化及全球化而產生的外來文化衝擊,台灣也不得不探討隨外來文化而置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作者:秦菊英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  艺术设计教育  教育近代化  教育现代化  中国传统  中国社会  洋务运动  教育发展  洋务学堂  教育形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中国  帝国主义国家  工艺  开眼看世界  发生与发展  资产阶级  中国特色  政治经济  影响 
描述: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日本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研究
作者:王秋菊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川时代  西方科技  科技传播  明治维新 
描述:的传播实态,总结出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的特征,阐述了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对日本近代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本文首先从传播与科技传播的内涵着手,明确科技传播的定义,指出科技传播是个科技信息
赫德与《局外旁观论》
作者:刘秀峰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德  《局外旁观论》  洋务运动 
描述:及西方文化的背景,却有着他独特的想法。 总的来说,他关于清政府内情方面的建议,是就英国蓝本来讨论中国的老问题,其中蕴涵了他增强清政府中央权力、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的愿望;外情方面,他对清政府履行不平等条约的敦促,并非出于他对清政府履行状况的不满,而是基于列强的抱怨,对清政府作出的善意的劝告。同时,西方文化的背景也使他始终认为条约就是条约,不管属性如何,都应遵守。而他建议的“轮车、机电以及会制机器”等事,则是在推行他所坚持的“进步”事业。当然,赫德所提建议中有为英国利益所做的考虑。 从主观上讲,赫德是真诚希望清政府进步的,他坚信,他的“进步”事业能在大清帝国内产生像西方一样的繁荣。但他同时坚持英国的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这种本是悖论的想法,在赫德看来,却在他所乐道的“进步”事业有着一致性。因此,这篇文字虽然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种悖论的存在,赫德无法看到他的“进步”事业带来的美好局面。 从整体上说,《局外旁观论》基本上奠定了赫德在华几十年中变革的主基调。此后赫德所提的变革建议,不是《局外旁观论》中所提各条建议的重复,就是深化或系统化,而所坚持的基本点,依旧和《局外旁观论》中基本相同。
洋务运动与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生成
作者:张惠娜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  新式美术教育  图画  新式学堂 
描述:乏创造力、思想僵化、对现代技术知之甚少。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见识了西方先进技艺的威力。为挽救国家危亡,洋务派适时的提出“兴新学,废科举”、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改革传统教育的措施。绘图、测绘、图画手工等美术教育内容在洋务教育改革过程中被纳入到学堂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一、僵化、空虚的弊端,扩展了学子的知识空间。伴随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师徒传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向班级授课制的新式美术教育转型。纵观整个洋务教育的发展过程,洋务教育思想为新式美术教育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洋务派积极派遣国人出国考察留学、关心国外教育信息为新式美术教育产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资料;洋务运动所引发的“废科举、兴学堂”运动迫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改变了美术边缘学科的地位,美术教育被纳入到官方教育体系中。随着洋务教育的深入,“美术课程”、“美术学科”、“美术教育者”等新式美术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中日两国近代科技发展道路比较研究
作者:胡燕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科技观  科学体制化  科技引进 
描述:度去寻找原因。因此,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及其科技观进行全面地比较分析,有利于找出中国近代科技远远落后于日本的根本原因,对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变革目的都是改变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作者:何东  年份:200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中法战争  中法和谈 
描述:自强运动,他选择了避战求和的对法策略,并与法国鉴订了《宝海三条》。当法国挑起战争后,李鸿章又适时推行以战谋和的对法策略,一方面对前方战局进行战术指导和物资支援,另一方面,推动中法和谈议结越南事宜。使两国先签《天津条约》,后订《中法新约》,最终结束战争。法国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预定目标,中国虽未落败,却为此战争支付浩繁。以致延误了随后的海防建设,使李鸿章早先拟定的国防、外交战略无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