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85)
报纸(585)
学位论文(74)
图书(28)
会议论文(28)
图片(3)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1265)
甲午人物 (87)
战争概览 (86)
重要战役 (62)
史料集锦 (4)
按年份分组
2014(488)
2013(70)
2012(88)
2010(53)
2008(50)
2007(30)
2004(37)
2003(20)
2000(21)
1992(17)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04)
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俄国远东政的嬗变(1895-1904)
作者:殷欣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俄  远东政策  《中俄密约》  “黄俄罗斯计划”  日俄战争 
描述:国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绊脚石。此后,日本便以俄国为敌,同俄国在远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自1895年“三国还辽”开始,俄国便拉开了俄国实行其远东侵略计划的序幕。由于受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俄国国内内部环境的影响,在1895年——1904年这十年的间里,俄国将其侵略的重心逐步转移到远东。通过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渐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其远东政策分为三个时期:1895年——1896年为第个时期,这是俄国初步涉足远东,尚不敢轻举妄动的时期。1896——1902年为第二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经过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领导的“三国还辽”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俄国在远东的野心,从此,俄国将其战略重心完全转移至远东地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和朝鲜的大片领土,企图称霸远东。1902——1904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俄国的争霸行为最终导致日本和其他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了1904日俄战争的爆发,俄国最终惨败于战争而暂时退出了远东的争霸。本文也是按这一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沙俄在“干涉还辽”后为了保卫其胜利果实,假以中国“救星”的角色,威逼利诱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实质上俄国通过这一条约实现了西伯利亚铁路支线穿过中国东北的愿望,同时利用华俄胜道银行对中国进行资本的输入,从而将其侵略势力名正言顺的伸展到了中国东北。在第二章中,沙俄进一步脱下了虚假的外衣,决意通过军事征伐来强占中国东北。由此炮制了侵略中国的“黄俄罗斯计划”,“黄俄罗斯计划”是俄国远东扩张政策的升级,俄国通过《奉天暂且交地章程》把东三省将军变成向俄国军事指挥官负责并维持地方治安的工具,“满洲”名存实亡,成为俄国的殖民地。俄国将其重心完全转移到了远东地区。除了在中国进行掠夺外,沙俄还在朝鲜的问题上同日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企图独霸朝鲜。在第三章中,面对俄国在远东地区咄咄逼人的侵略架势,及其在远东的“闭关门户”和独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野心,其他列强感受到了来自沙俄的威胁。由于俄国推行的远东政策同日本的大陆政策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与俄国对抗不断升级,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受本国利益的驱使,其他列强均支持日本对俄宣战,最终爆发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俄国的惨败宣告结束。至此,沙俄在这一时期的远东政策宣告破产。文章的最后对这一时期俄国“远东政策”嬗变的原因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其国内领导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
甲午战争的海防经费研究(1875-1894)
作者:陈先松  年份:201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政府  甲午战争  海防经费  海军衙门经费 
描述:甲午战争的海防经费研究(1875-1894)
罗丰禄研究
作者:杜志明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丰禄  船政学堂  甲午战争  驻英公使  义和团运动 
描述:登上历史舞台。先是和严复一同成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英,不久又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军留欧生,回国后尽职于李鸿章幕府,参与洋务运动及办理外交,先后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中进行外事交涉,又以其优秀的表现出使英国,在此期间为中国引入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国事交涉,争论高升轮赔偿案,多次磋磨借款。在掌握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本文澄清了若干历史事实,比如对于罗丰禄留英期间就读的学校名称进行了考证,对于清国驻英公使龚照瑗回国、罗丰禄出使的原因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等等。梳理了罗丰禄与严复、郑孝胥的关系,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探析他们各自的“幸”与“不幸”,可以看出个人的追求受大时代的左右。
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分析
作者:石霓  年份:199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价值  晚清政府  洋务运动  谴留学生  留美幼童  人生历程 
描述: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异质文明已真实地展现在中国人面前,它的"奇技淫巧"令中国人瞠目结舌.事实是,中国已从东亚的中心变成世界体系的边缘.然而,在本土文化跌入世界体系的"中心——边陲"格局时,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观使中国不能很快产生积极的反应,反而竭力固守其文化价值
两岸三地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编写特色比较
作者:程晓波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历史教科书  两岸三地 
描述:之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比较1990年以来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首先阐述了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编订情况的发展变化,其次以“洋务运动”为例比较了1993年版与2003年版的教科书。 第二部分,从史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计分析了香港的历史教科书,并且从同一则史料的选用和不同史料的选用分别比较了香港几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的特色,其中还结合大陆教科书的史料应用和问题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第三部分则对台湾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教学论的角度和历史学的角度阐释了台湾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其中主要对台湾历史教科书近来“去中国化”的趋势进行撰述。 第四部分对大陆版和香港版历史教科书“洋务运动”一节中课后问题设计进行比较,也将大陆版与台湾版版历史教科书“洋务运动”一节的语言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 最后一部分从社会学、文化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洋务运动”一节的编写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王先谦评议
作者:李海玲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先谦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描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学术、思想等面貌,透视这一历史剧变时期对乡绅阶层带来的影响。但本文不是对传统观点的简单翻案,也不是对近来研究的直接因袭,而是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述、评、议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天津《时报》研究
作者:杜一宁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时报》  李提摩太  传教士  洋务运动 
描述:全面的研究,学术刊物中关于这份报纸的记载也存在一些失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时报》的历史背景、特色栏目、第二任主笔李提摩太给报纸带来的变化、《时报》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以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是本文的几个主要切入点。本文力图通过这几个方面对《时报》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研究与分析,以期还原《时报》的本来面貌,并做出客观、立体的评价。
战争债券与战争融资:基于中日甲午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研究
作者:谢昌旭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战争债券  战争融资  中日甲午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描述:度调动国内民众情绪,而且对经济的伤害程度也相对轻很多,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战争债券因为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战争融资比较理想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战争融资情况尤其是战争债券的发行情况,以及双方在发行战争债券成败背后的因素,试图说明现代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重要作用,一场战争的结局有多种影响因素,但是从双方的融资能力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先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代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经济实力上的竞争,而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无疑又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旅顺、威海卫建港与北洋水师
作者:费双应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顺  威海卫  北洋水师  海防 
描述: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随后便积极筹建海防。在此过程中最大的成就即是北洋水师的建立和旅顺、威海卫军港的建成。本文针对19世纪中期之后清政府内部存在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用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争议言论证明当时海防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同时也对李鸿章所持观点给予了客观评价,指出了其“海防”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旅顺、威海卫建港的原因分析,认为选择两地建港不仅有地理条件的优势,同时还有历史继承。旅顺、威海卫都位于环渤海附近,既可满足西卫京师,北顾满族发源地辽东的目的,又有水面深阔,四季不冻的良好条件;同时,从明朝开始,旅顺、威海卫两地就已经作为停泊船只的港口使用,具有较长的沿用历史。因此,在旅顺、威海卫建港,就成为当时的不二选择。文章还重点介绍了两港的兴建过程与规模,北洋水师的组建与装备等。旅顺港经过两期建设而成,并拥有一座大型船坞;威海卫港的建设相对顺利。以两港为基地组建了北洋水师,再通过购买军舰,初步装备起了一支具备一定战斗力的海军。海防建设初见成效。北洋水师的建立以及两大海军基地建成后,曾对捍卫国家的海疆安全发挥了一定作用,不仅对日本产生了威慑,也对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李鸿章与清季购舰政策研究:1874-1891
作者:黄宇暘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北洋舰队  购舰政策  中国海军史 
描述:見的軍機處檔案、密諭與李鴻章和同僚間的私人信函,這些史料在以往的研究中並未有效利用。而本研究以《李鴻章全集》為史料基礎,發現李鴻章經營江南製造總局的背景、為了探悉西方海軍技術所設置的私人情報網絡,以及政治上的突發事件,正是購艦政策的內容不斷改變的主因。   本文著重指出,購艦政策的演進,與李鴻章個人海軍知識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前後有過四次重要的改變,分別為:李鴻章在征討太平軍時和西方軍隊的第一次接觸、自製軍艦失敗後購艦取向的轉變、海防籌議後著手擬訂購艦政策的內容,和中法戰爭後購艦活動的高峰與停滯。透過對這四個階段的史事考究,本研究當能對清季購艦政策的全貌,提供較為完整的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