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46)
期刊文章(1627)
学位论文(110)
图书(78)
会议论文(29)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甲午人物 (3208)
战争概览 (224)
历史研究 (110)
重要战役 (43)
史料集锦 (9)
按年份分组
2013(309)
2012(343)
2011(575)
2010(310)
2009(315)
2007(124)
2001(34)
1994(108)
1993(41)
194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94)
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
作者:林伟功 黄国盛主编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黄海大战 文集 
描述: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合肥李鸿章故居的考察
作者:施豪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名人故居  开发与利用  探索创新 
描述:、开发利用的做法措施等等,结合李鸿章故居专门研究商业环境中的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还未见到。李鸿章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有一个的曲折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对有关名人故居的概念及和属性进行界定,剖析商业环境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作者:戚俊杰主编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甲午索要
作者:刘镇伟 王若 王胜利  年份:1994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研究 
描述:甲午索要
不忘国耻:岁月峥嵘
作者:姚明发著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史料 
描述:不忘国耻:岁月峥嵘
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办公室  年份:1995 期刊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文集 
描述: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
一八七五~一八八一年海关购舰之研究
作者:洪子杰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德  海关  李鸿章  金登干  铁甲舰 
描述:社事件的刺激而有了第一筆訂單,原議採購鐵甲艦,卻因經費支絀
及清政府缺乏決心而改為訂購三、四百噸級的蚊船四艘。一八七八年日本新購三艘鐵甲艦自英國風光駛回,中國受此刺激而有第二筆訂單,仍然是四艘蚊船。第三筆訂單是英國最新發明的巡洋艦兩艘,是李鴻章為購買鐵甲艦做準備而產生。
第四筆訂單最特別,不全然是因為外患,而是因為內憂而產生。本文將在第五章中敘述這場一八七九年到一八八○年間的「己卯爭款案」,負責籌集海防經費的李鴻章,如何成功的反制地方督撫爭奪海防款項,而產生了第四筆的蚊船訂單。最後,以一八八二年中國出兵干預朝鮮壬午軍亂來肯定這四筆軍購案。中國之所以勇於出兵,就是擁有了這十三艘軍艦。
除了經費支絀,中國遲遲未買鐵甲艦的另一原因為赫德的反對。當時列強鐵甲艦正處於實驗期,許多造價高昂的鐵甲艦一完工就註定是失敗的產品。赫德的反對適使中國避免了浪費的投資。
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作者:宫兰兰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鸿章  经世致用  国际法  国家主权 
描述:他国家的关系,而西方已经开始把国际法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其次,挖掘李鸿章国际法思想产生的根源:儒家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促使李鸿章形成了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寻求自强之道的现实主义外交
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作者:王艳华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中体西用  洋务派  洋务运动  文化发展 
描述: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重新审视“中体西用”,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多元一体”文化模式,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有裨益。 除了序言和结论部分外,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模式为“多元一体”。在此基础上,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发展,一次又一次形成鼎盛局面。 第二部分为“中体西用”是“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的运用。主要从“中体西用”模式的产生、内涵,以及“中体西用”模式指导下的洋务运动的开展来看,“中体西用”是“多元一体”文化模式的运用。 第三部分为“中体西用”在贯彻“多元一体”文化模式中的误区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体”的文化凝聚核心作用衰退,成为“西用”进入中华文化的障碍。二是“中体”在吸取“西用”之后,并没有促进自身的进化,而以“中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也没有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文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