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28)
报纸(387)
学位论文(106)
会议论文(23)
图书(18)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1393)
甲午人物 (118)
历史研究 (49)
史料集锦 (2)
按年份分组
2013(90)
2012(188)
2011(131)
2010(94)
2009(94)
2008(77)
2006(57)
2005(53)
1999(25)
1994(5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62)
洋务运动时代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历史特征
作者:何景春  年份:199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千古未有之变局--论洋务时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企图阐明近代知识分子的发生与环境关系及产生的途径等。 3.近代知识分子发生时期的历史特征。本文重点部分。从思想意识、知识结构和生活道路的更新或变化方面展示近代知识分子发生的面貌。 4.结束语,洋务时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
作者:谷峪  年份:198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现代化的密秘。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康乏于过去日本遗产之七才有可能。 基于这衬想法,滩次从明治维新以前的历史谈起,试图从儒教对日本影响的角度析日本"教育兴国”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洲源的。在德川和奇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幕府统治者为了镇压和禁止西方忍想的传播,持续二百年贯彻以中国儒教学说为基础的教育政策,这至少有三种积极的效果. 第一,由于儒教作为一种哲学不具有宗教的性质,因些容易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在闭关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远胜过于各种宗教的影响,对“国民性”的熏陶有重大意义。第二,儒教是理智的和理性主义的,因为它排除了神秘主义、妖术.魔术以及鬼魂幽灵,才使得西方科字技术迅速移植到日本。第三,在二百多年官僚主义统治的背景下,儒教教育在德川末年培养生了能够胜任官僚职务的武士,使他们县备了成为近代军队的士兵或工厂工人所需要的纪律,从而有利于近军事组织和工厂制度创立。 此外,由于儒教是与“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这一学说紧密相联,这就激发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并且意外地导致了与这种学说相反的意识形态和学说的产生,这就是“国学”与“神国思想”。随着“神授土地”原则的发展相应地导致了强调天皇神圣性的增长。这样,一旦德川制度陷入政治危机,人们倡以天皇为中心的制度转变的气氛就很容易形成,并且,西方战舰迫使日本人正视了技术上的差距,许多日本知识分于开始相信“日本的精神加西方能力”是日本应遵循的道路,德川时代后期,日本知识分子开始右倾,是德川文化政策的结果。 到了德川末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已经不能相互适应,加之长期锁国导致了科技落后,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迫使日本对外打开大门,对内实行“维新”。 明治政府建立和制订了新体制和一系列新政策。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总战略目标。为此,明治政府以“教育立国”为国策,采取了仿效和追赶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国家工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毅然决定,派政府首脑人物之一岩仓具视为首的代表团赴欧美,历访10多个国家,时经近两年,代表团考查的结果认为,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应向英国学习,在建设军事方面应以德国为样板,在以国民教育为主方面,应学习美国的经验。 在教育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其方针是,为提高国民知识水平,普及初等教育,为培养推进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创办高等教育和科技育机构,通过教育迅速掌握摄取来的欧美 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 明治时代,一直把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普教方面,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口号,从十 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实施了三年、四年和六年义务教育制,而且力争实现八年义务教育制,到明治末期就学率达99%以上,仅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国民义务教育的普及。在高等教育方面,到了明治后期,已经创办了四所规模很大的帝国大学,开设了许多学科和专业,为明治政府培养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级官吏和高级科技、管理人才。 明治政府在大力抓好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发展了实业教育,实行了无论小学和中学教育,还是大专学校教育,都要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日本当时的综合技术教育是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配套,形成了实业教育网。 在大体上确立近代教育基础之后,政府还着手建立和发展科研事业。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十年,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各国,在电机电器和化学工业部门中,成立了各大公司的独立研究机构,作为它们强有力的竞争武器。然而,日本是个后进国家,于是日本政府用大量投资直接建立官立研究所和官立大学,使其承担电机电器和化工方面的研究课题。而且国家不惜高价引进外国最先进技术,这是日本技术发展的捷径。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不惜重金聘请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专家和教师,来日传授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把科学技术和文化和教育摆在首位,这是富有远见的。 明治政府把“教育立国”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引鉴西方文明,谋求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然而作为明治时期立国之本的教育,其现代化体制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是明治政府适应日本当时国情合理借鉴,及时进行教育调整的结果。 日本明治时期,正处在新的文化的交替之时,其教育也是如此,今日重温明治时代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的四化建设改革也是有所补益的。
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谈判始末
作者:王萌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藤博文  《天津条约》  甲申政变  李鸿章 
描述:决事端,这些都是建立在他分析当时中法战争局势之走向,日本国内舆论之反应,出使中国前同本政府对他的训令意见后,所摆出的对华态度。此外,伊藤此次来华所带文武随员众多,其中文官多为襄助谈判,武官除了调和日本国内军方之情绪外,还有侦探中国国情以备战事之目的。 在本文第二节至第五节,笔者分别阐述1885年2-3月间伊藤博文使团抵达津、京面见李鸿章与总理衙门诸官员的情形,大致说明他来华谈判的目的在于要求中方惩官赔款与共同撤兵。4月间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天津的六次谈判,会商中日驻朝军队发生冲突之咎,谈判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之案,争辩未来派兵朝鲜之权。笔者通过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谈判记录,尤其利用日方《朝鲜交涉史料》内中方记录所未载的内容为研究重点,得以一窥伊藤于谈判中使用之外交手腕,从而解释李鸿章因证据不足乃至出示伪证而不得已向伊藤作出妥协的原因,也明确了他确实为了维护中国利益而做出了一定努力的事实。谈判中,李鸿章一再顾忌总理衙门对日本的严厉态度,惟恐与之相左而受指摘,从而他对伊藤的评价也表里不一,以致中方谈判记载屡有不实之处。 在本文第六节中,笔者论证条约签订后日本国内之形势,伊藤博文虽通过谈判签订了对日本有利的《天津条约》,却未能平息国内要求对华和对朝鲜强硬的舆论声浪,日本国内的军方也对条约不甚满意从而要求加强军备,中日双方同时撤兵后,俄国的势力乘机进入朝鲜,则朝鲜局势更趋复杂,中日矛盾虽表面平息,实则暗流涌动。伊藤却因外交之成功而取得政治资本,为日后担任日本第一届内阁首相铺平了道路。 最后,就《天津条约》之结果而论,伊藤能于艰难谈判取得优势,与其外交理念、外交技巧乃至人格魅力皆有莫大的关系,李鸿章于谈判中三次提出签订中日秘约,本为针对中法战争后的英俄矛盾,最后并未为伊藤所采纳,表明了伊藤在对华态度上“和而不盟”的决心。伊藤最终使日本获得了与中国相同的对朝派兵权,正是看透了总理衙门和李鸿章不愿放弃再次派兵朝鲜之心态。这种心态的根源不仅在于总理衙门要顾及王朝藩属体系的体面,还在于李鸿章将朝鲜视为防备外国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入侵中国的藩篱,清朝这种两者兼顾的用心,最终决定了中国在天津谈判中走向对日本妥协让步的结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华工政策的演变
作者:王强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华工政策  蒲安臣条约  排华运动  李鸿章 
描述:的先后废除,使各国急需从中国输入大量劳工以弥补本国内及殖民地劳动力的短缺。在暴利的驱使下,沿海口岸非法招工活动日益猖獗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而招工合法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西方国家谋求合法化的努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首先是广州的联军统领衙门逼迫傀儡巡抚柏贵承认外人在广州招工的合法化,继后劳崇光与外人制定的“招工章程十二款”进一步确认了柏贵的政策,但劳崇光同时也宣告要大力打击非法拐贩活动。仅限广州一口的合法招工显然不能满足外人对劳工的渴求,利用签订《北京条约》的机会,外人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中国的各个通商口岸。华工出洋合法化终于得到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认可。随后有关华工在国外所受残酷虐待的消息以及与各国谈判签订招工章程的高潮使清政府意识到保护海外华工的合法权益是政府职责...
晚清幕府研究
作者:李志茗  年份:20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  幕府  幕僚  陶澍  曾国藩  李鸿章  袁世凯 
描述: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晚清幕府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幕府展开个案研究,试图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晚清幕府制度的嬗变历程及其对晚清政局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4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晚清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研究概况。根据幕府制度演变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一部中国幕府制度史分成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二个阶段,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形态。而由传统幕府演进至民国幕府,虽一度出现了明清幕府的变形,但其神韵不失,实赖诸晚清幕府。晚清幕府上承传统幕府,下启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起着前后衔接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非仅如此,它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产生并发展的,从一开始就自觉肩负着为清政府革除弊政、排忧解难乃至变法图强的重任,所以剖析晚...
刘秉璋军政生涯述论
作者:赵耀南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秉璋  李鸿章  淮系集团  军政生涯 
描述: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的封建官僚,其仕途生涯历任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在不同的地域内和不同的职位上,刘秉璋针对实际情形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辖区内的民生、财政、吏治等项工作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同时对于外来侵略、民教冲突以及民族争端等问题也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恰当的处理,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利益,较好地完成了一个地方官僚的使命。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着重对刘秉璋自同治元年(1862)加入淮军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参去职这三十余年间的军政生涯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对其中的重大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除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立意、学术史概况和全文要旨进行了简要交代外,主要分四大部分来具体考察,要点如下:第一部分:刘秉璋军政生涯的淮军时期。刘秉璋进士出身,在淮军的“平...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战败原因的再探讨
作者:王鹤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  后勤  海军技术  经费 
描述:原因分析和评价,在学术界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中方失败的主因是技术装备过差,而另有很多学者坚持认为体制落后是北洋水师失败的主因,在落后体制下滋生的腐败、训练弄假、小团体主义等现象造成了官兵素质低下,战场表现低劣,从而输掉了海战。本文在借鉴近年大量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的海军技术发展为背景,从北洋水师的人员素质、装备、后勤等几个角度来进行剖析,得出黄海海战中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装备和后勤状况过差,而人员军事素养因素并不大的结论。从当时北洋海军的后勤情况和中日两军的装备对比来看,战事失利主要是因为中日在火力输出、机动性能、给养供应等环节相差悬殊,而北洋水师官兵自身的军事素养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对黄海海战胜败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不是主要原因。
明治维新后的和食与日本文化
作者:张红贤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食  明治维新  西洋料理  日本文化 
描述:张打开国门,吸收西方文化。 首先废除了禁止吃肉的禁令。像横滨等港口城市出现了很多西洋料理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政府也开始在外交往来中以西餐招待宾客。普通民众也是积极的吸收外来文化。这也可以说,奠定了今天日本饮食文化的基础。所以今天的日本料理具有了国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日本人一日三餐多种多样,中华料理,韩国料理等自由选择。而且,方便快捷而价格便宜的料理很受年轻人的青睐。纯正的日本料理价格高,有时就成了有钱人的专利。这样一来,传统的日本料理逐渐被遗忘,可以说对一般百姓来讲就成了奢侈品(金钱和时间)。因此,这个问题开始引起各方的注意。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明治维新后的史料入手,结合今天的饮食现状探讨了日本饮食文化优点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道德教育的考察
作者:薛鸿雁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思潮与思想教育 
描述:当前,我国人民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
论晚清洋务派的科学观
作者:张紫涵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洋务派  科学整体结构  科学观 
描述:了晚清洋务派科学观产生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派的科学观的发展经历了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启蒙、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逐步引进西方技术和应用科学知识以及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