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世纪 60 年代中韩日三国封建政权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
-
作者:李元烨
年份:200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韩日近代化改革 洋务运动 大院君改革 文久·庆应改革
-
描述:本文探讨的重点是:19世纪60年代三国封建政权推行改革内外背景的异同,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的异同,改革主导力量及其对近代化改革成效的影响及成败得失评价等问题。
-
大正民主失败之探析
-
作者:袁灿兴
年份:200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正民主 国家神道 明治维新 军国主义
-
描述:变推翻。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日本这阶段的民主通过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日本大正期间民主政治失败的内外原因,并为后起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提供借鉴作用。
-
简析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法制
-
作者:于志家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 明治维新 教育法
-
描述:要原因在于日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捷径”,即利用日本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落差”,学习并有效地借鉴欧美强国的教育促发展的经验。从1872年《学制》的颁布到1890年的《教育敕语》,日本相继以法、美、德等国的教育体制为蓝本,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令,日本在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的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欧美各先进国家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实践的精华,并与日本教育体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使日本教育的发展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避免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低起点上徘徊探索过程,争取了时间,迎头赶上或超过了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试对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成功学...
-
近代化视角下的洋务运动教学
-
作者:祁红霞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
-
描述:试。洋务运动涉及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一度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它虽然没能挽救中国,但它不仅顺应了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历史潮流,成为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为中国的进步、中国
-
十九世纪中日韩近代化改革与改革中的经济思想
-
作者:刘群艺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化改革 经济思想 明治维新 甲午更张 戊戌变法
-
描述:。荻生徂徕、丁若镛和张之洞对传统儒家理论的质疑、重新解释与调适,福泽谕吉、俞吉浚和严复对西洋思想的传播,武士、两班与维新派采取的改革措施,都在展现三个国家类似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改革的措施来看,日本
-
近代日本亚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
-
作者:罗晓红
年份:200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日本 亚洲观 意识共同体 华夷秩序 脱亚入欧 大东亚共荣圈
-
描述:传统的亚洲观由华夷秩序观与神国思想结合而成,而近代的亚洲观则是传统亚洲观与近代西方亚洲观结合的产物。“盟主”意识是传统华夷秩序观念的延续,“脱亚入欧”则是西方观念的衍生物。“脱亚入欧”的口号又使日本披上了东西方文明结合体的外衣,为充当“盟主”提供了理论依据。亚洲,于近代日本而言,既是具有“非文明”共同特征的意识共同体,又是华夷秩序支配下的现实区域共同体。近代日本的意识中,它不属于前者范畴,却是后者的当然盟主。尽管日本民间曾有过真正的亚洲连带提携的意识,但是最终却与日本政府的亚洲观融合,形成了以侵略周边国家为目的的“亚洲观”。 在这种亚洲观支配下推出的“大东亚共荣”等侵略计划和行动虽然均已告失败,但影响尤存。日本只有认真反省其亚洲观的历史,才能与亚洲各国建立真正的互信互助关系,重返亚洲。
-
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技术引进比较
-
作者:陈健
年份:198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技术引进比较
-
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移植
-
作者:周瑾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法律移植 明治维新 启示
-
描述:背景进行分析,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三个领域的转变对这一时期的日本法律移植产生的影响进行事实阐述,用以论证法律移植不是单一的移植法律的过程,法律移植是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的。其次,通过对日本
-
革命黨游說李鴻章(1823-1901)參加反清運動研究
-
作者:Siu man Wong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革命黨游說李鴻章(1823-1901)參加反清運動研究
-
从汉冶萍公司的兴衰看晚清的宪政缺失
-
作者:周佳佳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冶萍公司 汉阳铁厂 晚清政府 有限政府 宪政缺失 近代化洋务运动
-
描述:的宪政运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而探究晚清社会的宪政缺失。本文除去引言与结束语以外,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缘起,对文章研究内容的背景做出了叙述与分析,主要对宪政兴起的过程原因做出了分析,以及对汉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