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32)
报纸(615)
学位论文(79)
图书(30)
会议论文(30)
图片(3)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历史研究 (1267)
战争概览 (132)
甲午人物 (124)
重要战役 (62)
史料集锦 (5)
按年份分组
2014(490)
2010(58)
2007(36)
2002(29)
2000(24)
1998(18)
1995(64)
1986(2)
1982(3)
1979(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90)
1861--1905年沙俄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作者:贾晋坤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俄  朝鲜半岛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描述:在该地业已形成的优势,沙俄显然已经是一个迟来者了。正文第二章主要论述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退出了对朝鲜半岛的争夺,异军突起的日本对沙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造成威胁。以“三国干涉还辽”为标志,沙俄全面介入了
甲午海战前夕中、朝、日三国皇权观念背后的崇高观念
作者:许婉君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皇权  崇高观念  晚清  朝鲜王朝  日本明治维新 
描述:也加快了封建制的崩溃。而这一过程的表现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宗族势力的过度发展;贪腐横行,国无章法;皇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分裂,“皇权”不再代表国家权力;一些汉族官员具有爱民、安邦的理学思想,但因为发生了微妙偏差,带上了杀戮性的一面。朝鲜半岛的皇权世俗化紧随中国之后,古朴的皇权观念随着儒教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循古制、势道政治、阀党之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封建皇权的权威性被削弱。这其中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传统遗留造成了朝鲜半岛比中国古代更容易接受女性掌权,而这与儒教中的女性观相矛盾,最终成为造成近代朝鲜外戚专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甲午海战后,朝鲜半岛沦陷,一方面与其自身落后僵化的思想和体制,以及清政府派出的北洋舰队的惨败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朝鲜王朝自身的政权混乱,尤其是势道政治严重造成的恶果了。近代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日本天皇早在九世纪就基本脱离世俗政治,从而避免了皇权的彻底世俗化。但历代天皇总与政治保持一个微妙的距离,其形象反而更容易在关键时刻被唤醒。近代幕府统治衰落时,天皇形象就是在“尊王复古”的口号中被重新树立的。天皇权威得到空前地绝对化,这得益于天皇制的推行。而天皇制所以能在日本社会无阻碍地推行,原因首先在于层层负责的等级制社会是根基,第二则是在古神道传统下创立的国家神道的辅助。传统日本人无法脱离等级制和神道信仰的控制,因而当这两点为掌权者利用时,才在精神层面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比可看出在封建社会末期,不同的皇权观念在中、朝、日三国社会和人心上所产生的作用,对甲午海战的战局及其后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国面对皇权权威缺失的情况都主动进行了“寻找”,只是最终产生的结果不尽相同。而本文的创新则在于,力求通过对中、朝、日三国皇权的发展脉络及其合法性,以及各自外在表现的研究和探讨,引起对于东方式的崇高美学概念的思考,同时说明这种“崇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
洋务运动时期技术系统演进的系统论诠释
作者:刘芳  年份:200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技术系统  中体西用论  非线性作用 
描述:技术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既有自身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也与环境发生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洋务运动时期,由于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打破了中国社会由封建官僚政治、自然经济和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自洽互补的稳定结构,技术系统也随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外诱?
洋务运动在巩固中国近代西北边防中的作用
作者:何永明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边防思想  边防建设  西北边防 
描述:外国的侵略,后来魏源的《海国图志》更成为以后洋务运动的边防思想的基础。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首先突破“夷夏之防”,从开始对西方“坚船利炮”的认识到海陆边防布局的思索,洋务派的边防思想随着边防形势的变化不断的在发展,并与中国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倡学习西方,加强军备建设、陆海军建设等;国防格局思想注重海陆立体防御,确立海防、塞防并重。洋务派的边防思想对中国国防产生很大的影响,军事工业建设、军队建设、外交建设、经济建设等诸方面都取得了进展,边防实力有所增强。在军备建设方面,洋务运动的军事局厂为淮军、湘军、练军提供大量近代化的武器装备,以较为先进的洋枪、洋炮为主,改变了以前八旗、绿营时期军备落后的状况。在军队的军事素质方面,洋务运动以较为合理的湘军体制或西方军队体制编练湘军、淮...
19世纪末中日两国对朝鲜的政策及其演变
作者:关庆凡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朝宗藩关系  中日对朝政策  明治维新  武力侵朝政策  不干涉政策 
描述:从而阐明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尽管几经挣扎,但也无力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最终还是败给了处于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扩张行列中的新兴力量日本。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朝鲜问题”的发端与中日两国对朝政策;二、日本武力侵朝政策与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三、朝鲜开国后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和清政府的“以夷制夷”策略;四、“壬午兵变”与中日两国在朝鲜的较量;五、中朝宗藩关系的解除。 第一章论述了“朝鲜问题”的发端与中日对朝政策。19世纪60年代初的“对马危机”标志着朝鲜问题的发端。对马危机警醒了日本人,加剧了他们的危机意识,从而导致了“征韩策”的出笼。而此时清王朝仍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守着包括朝鲜在内的宗藩关系,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一无所知,更无所谓预见性,完全处于一种消极状态。 第二章围绕朝鲜开国,剖析了中日两国对朝政策。日本德川幕府的“征韩策”发展到明治政府的“征韩论”以后,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打开了朝鲜国门,对此,清政府毫无识见,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并分析了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在朝鲜开国以后,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和清政府的“以夷制夷”的策略。清政府一改以往的不干涉政策,在朝鲜推行“以夷制夷”策略,暂时加强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但历史证明,处于封建没落时期的清政府实行的“以夷制夷”策略以失败而告终。 第四章论述中日两国在朝鲜的矛盾激化时期,中日两国对朝政策及其演变。以“壬午兵变”为契机,清政府为加强对朝鲜的宗主权,采取了积极干涉的政策,加大了对朝鲜的影响,打击了日本。日本为改变自《江华条约》以来独占状态被打破的局面,参与策划了“甲申政变”,在朝鲜动武,清政府再度出兵平定了政变。此后,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向全面干涉政策演变。“甲申政变”后,沉寂的日本进入战略保守状态,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其朝鲜政策,采取了“利用中国控制朝鲜的政策”。 第五章论述了中朝宗藩关系的解除。变朝鲜为殖民地一直是日本既定的目标。经过甲申政变后近10年的准备,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在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日本面前的挣扎,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中朝宗藩关系被解除,开始了日本独霸朝鲜的局面。
论赫德在晚清四大借款中的作用(1894-1898)
作者:张珊珊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徳  甲午战争  外债  大借款 
描述:为主线,以甲午战争后的远东形势为背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从细节入手,重点论述海关总税务司赫徳参与四大借款的行为和举措,进而分析赫徳参与借款的动机、多重角色和行为方式,力求更加客观的评价赫徳
壬午至甲午韩中关系研究
作者:赵仁坤  年份:199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中关系  朝中关系  甲午战争  清史 
描述:本文截取从壬午到甲申的韩中日近代史为背景,考察韩中宗藩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探讨近代韩中关系的性质和意义。 清承明制,其边疆周围有不少藩属国。所谓藩属国,是指那些在中国周围的许多由中国保护的国家。韩国... >> 详细
中国近代国民国家形成期日本的对华认识: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作者:王美平  年份:2009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近代国民国家形成期日本的对华认识: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试论19世纪40—60年代中国海防近代化被延误的原因
作者:李印廷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  海防建设  洋务运动  海防近代化 
描述:谕旨。这些应该是推进我国海防建设近代化的契机,遗憾的是《南京条约》签订后,海上危机暂时缓解,“师夷长技”活动逐渐归于沉寂,中国又回到传统的制夷道路上。直到二十年后洋务运动兴起,“师夷长技”活动才又提上日程。其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等,对今后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因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为序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 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后在清王朝地主阶级开明分子内部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在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了“师夷长技”的军事实践活动。鸦片战争后不久“师夷”活动逐渐消失。对于鸦片战争后中国海防建设为何半途而废的原因,国内很少有人专门论及。笔者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做初步研究,希望有所突破。 正文分四个部分。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前后海防建设近代化的萌芽;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和“天朝上国”观念的阻碍;当权者缺乏战略眼光军事意识淡薄;经济的衰败和险恶的战争环境制约海防建设。 第一部分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海防建设近代化萌芽的出现。文章首先介绍了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思想,指出他们“师夷长技”的思想就是我国早期海防建设近代化思想的萌芽。然后介绍了林则徐等人在战争期间“师夷长技”的实践活动。 第二部分论述了由于清王朝长期坚持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和虚骄无知“天朝上国”观念,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认识不到中西方存在的差距,海防建设不可能得到重视。 第三部分论述了由于当权者缺乏战略眼光,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加上统治阶级内部思想混乱,军事意识淡薄,军事知识匮乏,不能居安思危,丧失了改进海防建设的良机。 第四部分从客观上分析了海防建设近代化被延误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国民经济的衰败使海防建设失去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使海防建设失去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鸦片战争期间,“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虽已萌芽,但并没有化为全社会的行动。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师夷”活动才又重新提上日程,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国海防近代化防务已荒废了二十年的宝贵时光,在这二十年里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进行和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聚集了对中国更大的侵略能量,中华民族逐步陷入了更加苦难的深渊。“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莫让近代历史悲剧在中华大地上重演。
《申报》视野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易耕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申报》  甲午战争  知识分子 
描述:而来的报道的分期和分析,本文重点梳理了舆论对新闻的决定性,并由此解析了《申报》报道甲午战争的内在理路。 通过分析这些评论,本文归纳出舆论的六个阶段,即:战争爆发时期的乐观、战争初期的主战、战争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