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92)
报纸(138)
学位论文(31)
图书(14)
会议论文(12)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战争概览 (265)
甲午人物 (159)
历史研究 (147)
史料集锦 (11)
重要战役 (6)
按年份分组
2012(48)
2011(55)
2006(26)
2005(22)
2004(11)
2003(20)
2002(12)
2001(19)
1999(14)
1995(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588)
爱知大学中国学程沿革:对日本文明教育的反思
作者:森山裕子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研究  支那  冷战  明治维新  东方主义  国语改革  教育改革  福泽谕吉  爱知大学 
描述: 該學科的歷史發展過程,恰好經歷日本近代史上的兩次文明化教育。第一次是1868年明治政府為了追趕歐美各國的教育環境,公布近代教育制度;第二次則是二次大戰後受聯合國占領的背景下,基於1948年美國教育使節團報告書的改革方案,重定日本戰後教育改革的理念及方向。而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日本愛知大學的中國學程,在戰前日本盛行「排中」思想的氛圍裡,如何在中國設立學校並展開自主的中國研究;又何以能在戰後面臨美式教育制度的進逼,被迫更換校名卻又堅守其中國研究的模式。 本文研究成果有五點,首先是東亞同文書院大學與明治政府「捨棄中國」的教育政策背道而馳,這點即使在戰後經歷校名與架構改組也未改變初衷。第二是該學科深受區域研究的影響,主因是區域研究的視野遠較國別研究廣泛,並且不易遭受媒體輿論的左右。而最後整合第三至第五點觀察,本文發現該學科的孤軍奮戰反映日本國民仍然普遍抱持「蔑視中國」的態度,而日本政府對中國研究看似積極,卻不脫學術服務國家利益的思維,這兩點也導致中日關係的停滯,以及易受政治操弄的波及。
伊藤博文与明治时期宪政发展研究
作者:李洋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维新  伊藤博文  帝国宪法  立宪政体 
描述:僚、特别是伊藤博文作出实现立宪的选择;第二章论述伊藤博文赴欧洲展开宪法调查、起草宪法以及确立宪法体制的过程;第三章主要分析议会、特别是早期议会中民党势力与“藩阀”政府之间的政治博弈如何促进宪政体制的发展,伊藤博文如何纵横捭阖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推进宪政体制的调整;第四章分析伊藤博文内阁策动对外战争,并利用战争促进宪政体制发展和近代国民国家的形成;第五章分析20世纪初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藩阀”开明派如何创建政党以推动新时期宪政体制的发展。在结论部分,本文认为伊藤博文对近代日本宪政体制发展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外战争对宪政建设和国民国家形成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宪政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相对同时期西方国家的独特性、宪法是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并在实施中形成一种妥协机制等。在其基础上,本文对明治时期在国家政权主导下追赶西方、同时将国民纳入政治体制内的过程进行的实证性动态分析为客观理解近代日本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同时对日本早期宪政体制发展过程展开的分析也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宪政体制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冈仓天心美术观考论其东洋文明论
作者:杨毓莹  年份:2014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冈仓天心  东洋  日本亚洲观  亚洲一体论  明治维新  近代化 
描述:及任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東洋部部長,持續努力發揚日本暨東洋美術之美。 岡倉天心一生所留下的著述不多,除其發表的美術評論外,共有四本著作,分別為『東洋的理想』(1903)、『東洋的覺醒』(寫於1902,發行於1938年)、『日本的覺醒』(1904)及『茶之書』(1906)。四本著作皆為他生涯後期著書,但維護東洋精神之信念,貫穿四書主軸,可謂系列之作。他對亞洲的論述,以一句「亞洲是一體的」(Asia is one),清楚點出其亞洲觀。這樣的亞洲一體論成為後人對他評論的要點。本論文從岡倉天心之美術評論和四本著作出發,以文獻探討方式並以明治時代為背景,回到岡倉天心論述之原點,理解他的文明觀,及他如何主張亞洲、日本、西洋之關係。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俄国远东政的嬗变(1895-1904)
作者:殷欣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俄  远东政策  《中俄密约》  “黄俄罗斯计划”  日俄战争 
描述:远东地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和朝鲜的大片领土,企图称霸远东。1902——1904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俄国的争霸行为最终导致日本和其他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了1904日俄战争的爆发
甲午战争后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1895-1905)
作者:袁森  年份:201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英国  在华外交政策  远东政策  传统文化  均势制衡 
描述:这十年间英国在华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析,在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中,包含着明显的保守、务实、制衡等特征,这既是受英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均势制衡思想的影响,又是其在外交上的运用和显示,在这里,英国的文化传统和外交特征获得了内在的一致性。
《申报》视野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易耕  年份:2012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申报》  甲午战争  知识分子 
描述:论态度鲜明,体现了当时的舆论特点。而这些理应客观、公正的报道,也因为时代背景和《申报》的媒体属性,呈现出或多或少的情感流露,其阶级性和政治性不言而喻。通过对由事实而来的评论的分期和分析,通过对由评论而来的报道的分期和分析,本文重点梳理了舆论对新闻的决定性,并由此解析了《申报》报道甲午战争的内在理路。 通过分析这些评论,本文归纳出舆论的六个阶段,即:战争爆发时期的乐观、战争初期的主战、战争中期的反思批评、战争后期的无奈议和、和谈时期的悲愤维新、战后的失败者复杂心态。客观事实决定舆论,这是本文的纵线,六章依此分布。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这些报道,本文发现它们有着明显的倾向。舆论乐观时,对清军多是正面报道,对日军多是负面报道;而反思时,对清军的负面报道才开始涌现;当提倡改革时,大量批评议论清军,对日本的报道也逐渐客观起来。舆论决定新闻的选择,这是本文的横线,每章依此展开。 通过纵横两条线,本文阐明了《申报》报道甲午战争的方法,即:事实决定舆论,舆论左右新闻。
洋务运动时期海外军用设备采购的途径
作者:贾伟川  年份:2005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军用设备  购船  采购群体  途径 
描述:,从而梳理一下这个时期清政府军备海外采购的内容,并说明当时清政府委托这些途径进行海外采购中时出现的诸多问题,力图以此项的研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中国海军和军事工业的发展脉络,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洋务运动与中国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档案思想研究
作者:姚从光  年份:2013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档案思想  总理衙门  新载体档案 
描述:动的开展对腐朽的清政府及其封建统治制度形成很大冲击,使国家机关和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当时的档案机构以及档案工作。洋务运动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档案思想及档案意识,他们或参与档案工作的改革,或重视并培养档案专业人才,或利用档案保家卫国等,总之,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档案思想及为档案工作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研究重视。本文采用原始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生平及留存的档案资料进行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他们的档案思想,包括他们档案思想的形成,对档案进行搜集、保管、利用的意识,档案保密意识,重视档案工作,重视档案人才等。并在此的基础上分析了他们重视档案的共同因素,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对比找出他们拥有档案思想的共同特点和规律,以期探索他们对当时尚处于萌芽时期的我国档案事业的贡献。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在清政府中央主要是恭亲王奕诉,在地方上主要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是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对整个洋务运动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他们自幼大多渴望功名(生于皇族的奕诉除外),饱读诗书,但又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从而造就了他们“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马定乾坤”的格局。洋务运动对我国档案机构的变革以及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其中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功不可没。奕诉掌管总理衙门期间,对总理衙门的档案工作非常重视,专门设立司务厅和清档房两个档案机构;曾国藩对档案的搜集保管异常重视,曾多次派人去太平天国搜集档案材料;李鸿章在办理外交、开办企业的活动中多次利用档案材料,《西国近事汇编》就是多次利用档案资料的成果;左宗棠在新疆用兵时随身携带大量舆图档案,开垦边疆时也利用了大量林则徐留给他的档案材料;张之洞无论担任巡抚总督还是开矿办厂,始终不忘调取档案资料以供参考。他们的档案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档案工作,对我们现在的档案研究仍然有借鉴意义。
论洋务运动与清政府的财政
作者:陈秀娓  年份:1990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洋务运动与清政府的财政
清末朝鲜领选使研究
作者:王元崇  年份:2006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领选使  金允植  李鸿章  薛斐尔  《阴晴史》  《天津谈草》 
描述:下,与中国会商如何同美国缔约的使命与之发生了合流,并且几乎完全主导了领选使一行。纵而观之,领选使使行,以朝日条约签订之后朝鲜半岛局势日渐演变,李鸿章借美使东来欲与朝鲜缔约通商之机再度劝说朝鲜与西方